好长时间没有写纯文字内容,今天无意之间发现我日常的一部分好像具体写出来会很有意思,所以就写了这一篇文章。
另外这篇文章扯淡闲聊的部分居多,请大家不要认真。
考虑到我已经好长时间没有更新我的自我介绍了。。。导致看这篇文章的读者可能到目前为止对我的认识都不太统一,所以先在这里说一下我在互联网这边的履历:
- 1999年开始,赶着拨号“上网冲浪”(虽然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都管它叫冲浪。。有个毛关系)的浪潮,接触了互联网,不过那时候还是个小学3年级的熊孩子,上网就会去搜个“免费flash小游戏”,去新浪,搜狐看看新闻,然后去聊天室围观下,再因为好奇看看大人看的网站什么的。
- 2005年因为对电脑硬件的浓厚兴趣,加上BBS的兴起,开始转变为内容产生者,混迹于各种IT相关论坛发帖回帖,那个时候发表内容得到陌生人的反馈对我来说感觉非常棒,基本上从那个时候开始奠定了我对论坛的情怀。
- 2007年,因为非常喜欢分享,非常频繁的参与讨论,从当上一个论坛的版主后,就渐渐通过不断的折腾,开始接触论坛,和做垂直媒体、垂直论坛公司的运营。
- 2011年,开设了自己的垂直论坛PC426,定位DIY硬件玩家市场。
- 2013年,用PC426的利润赴日留学,尝试从已经是夕阳产业的DIY硬件业,和已经衰退的论坛中跳出来,转型做视频PGC。
- 2014年,基于赴日前的计划,有效结合了日本的优势,视频部分的自媒体建立得以用很低的预算达成,视频带来的用户也有效缓解了论坛在大环境下衰落的危机。
- 2015年,渐渐成为在日华人中视频内容制作最专业,内容品质最高的PGC。
生活和视角的转变发生在2013年。
获取知识的便利性为大幅提升了进度:
当我再也不需要和我的AWS试用服务器连接,掏出手机,打开电脑就可以用到Google的各种服务,看着推,回着LINE的时候,我感觉到大量的知识涌入到了我的大脑。
我用了一段时间适应了肉身在国外的人早就掌握的基本生存技能后,就开始了不断的学习。
因为我的资金实在是不充裕,到了日本之后只有一台佳能500D和一些低价镜头,而佳能500D是没办法手动挡拍视频的,所以其实在通过2个月的打工工资买了一台佳能5D2之前,我在视频这方面是没有任何实际操作经验的。
直到2014年的3月初,我才开始拿着5D2拍摄视频,不过自从查询学习资料,尤其是视频资料变得非常方便后,拍摄水平就一直在快速提升,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拍摄好了素材,然后又用几天的时间学习了Pr的使用方法,之后的几天时间学习了magic bullet调色的方法,在4月下旬完成了我的第一个视频作品:
http://www.pc426.com/thread-66258-1-1.html
这部作品直接为我做PGC奠定了基础,但是,它只是初学者练手的练习作品。
在这之后,我又通过善用易于获取的资料,熟练了很多器材的操作,在不断提升中陆续推出了夏季篇(http://www.pc426.com/thread-69403-1-1.html)、秋季篇(http://www.pc426.com/thread-73338-1-1.html)和冬季篇(http://www.pc426.com/thread-98839-1-1.html)。
意外的高速发展,意外的正面反馈,还有越来越大的距离感:
上面四部作品,还有它们的取材花絮,都无一例外的获得了很高的评价,然而所有的作品都是我现学现用,在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和指导的前提下完成的,在Youtube或者Viemo上都是很初级很初级的水准。
我的ID以远远超出预计的进度快速积累人气。
感觉到我的影响力和我实际的水平有一个巨大的落差,所以我马上进入了更加努力的学习模式,接下来的2015年,始终在学习。
但是2年过去了,作为核心用户交流的论坛中,却没有几个人开始尝试做视频,开始尝试做视频的人,也没有差不多速度的提升,在我接触到的观众中,大多数人还在伸手问我买什么相机,什么镜头。
同时,似乎我和网友之间的距离感越来越明显,在平时的交流中,很多人都认为我的提升,我获得的成就是他们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放弃了中二的梦想。
我的人气在增加,但是核心用户越来越少和我交流,当年来日本之前商量好一起努力逆袭的人,也都一个接一个的潜水、消失,现在唯一剩下的,就是偶尔留言问一下近况,然后得到一样的答复——就那样吧。
调查距离感产生的原因:
当我开始仔细调查原因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我随手可以获得的信息,在国内的环境中并不容易获得,而且这几年互联网的热点从BBS转向微博,再转向应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和直播之后,愿意分享系统内容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国内互联网的内容制造者,重新从用户过渡到了公司上,而几乎没有公司会选择制作受众面很窄的技术信息,他们更愿意做省钱高效的快餐内容。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另一个被我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我已经习惯了同时去寻找并且学习使用中文、英语和日语制作的视频或者相关资料,而国际互联网上基于中文制作的视频和资料因为国内网络的脱节就变得几乎没有,即使很多人能“出来”,也会因为语言上的问题很难获取有用的信息。
我自己的责任也很大,我错误的认为我现在还在学习折腾中,和Youtube和Viemo的大神差距很大很大,根本没有资质去出什么教程来教别人,就导致只有我一个人在快速进步,这是在运营上的重大失误。
加上自从看视频方便后,在需要娱乐的时候我都会直接去Youtube和Viemo上看鬼佬们的日常,还有鬼佬们的作死,还有鬼佬们自己几个人娱乐性质拍的大片,当我反应过来,回来看国内的视频站,多数的内容都是基于天朝互联网的封闭特性可以合法侵权的类型,一些原创内容多数也都局限到室内情景剧和脱口秀,产品评测相关的自媒体做内容也并没有太抓细节。
其实回想过来我才发现,我担心的“人气和自己实际水平的落差”并不存在,我错误的用我看到的标准去衡量,忽略了国内封闭的特性。
不过,国内的互联网真是太“棒”了,因为在国外的平台辛辛苦苦也才能积累几十几百个粉,大号发个推也就几十个转,天朝的人口加成让每次积累粉丝可以用千这个单位来记,大号发微博以万为单位来记,我和很多鬼佬还有日本人聊过,他们都表示羡慕极了。
不得不面对两个世界的频繁切换:
墙是成功的,它成功将天朝外有竞争力的应用阻挡在外面,然后通过在墙内自己做一个复制版提振自己的经济,从经济层面来说,我是不吐槽墙这个存在的。
从知识和内容的层面,很遗憾,为了经济的发展,他们被割舍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扔掉额外的知识获取途径还有文化产业,降低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风险,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当用户并不知道他们可以看到更精彩作品的时候,前面扔掉的部分就不算扔了,毕竟现在事实证明,审美是可以逐步降低的。
接下来对于我来说,这种环境提供了很多机会,只是不应该像之前一样只更新内容,而是应该注重把知识带回来让用户找到可以提升的方法。
做优质内容的同时去做教程,然后不得不去习惯从外面切换到国内的落差,我想这就是接下来要纠结的东西了,不过话说回来,好像纠结这些的人好少。
只是不知道这样调整后,我是否还会越来越孤独?真希望有越来越多一起努力的人。
以上是这次扯淡的内容,趁着输出预览的时候敲的,语无伦次的部分比较多,发现求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