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姿势
【科普向】那些曾经辉煌过的相机品牌
本帖最后由 结音军 于 2016-6-29 18:15 编辑
如果说美能达带领相机进入了自动化,那么禄来则仅凭一己之力开辟了双反市场! 1930年,这家相机厂商初具规模,旗下雇员已发展到800人。 1930~1940年 ,禄来一直再生产和改进其生产的双反相机,发展出了面向高端市场的Rolleiflex 和普及的简化版Rollekonter 、Rolleicord 。但是其操作逻辑和内部结构没有本质性变化,Rolleiflex使用更好的镜头、可选择更多的拓展配件。 1940~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禄来大部分工厂转向军工生产,只保留很少的工厂为中立国提供相机。 1945~1960年,二战中禄来40%以上的工厂被毁,大量的设备损坏。象其他德国工厂一样,专利被剥夺。值得庆幸的是,盟军在几天之内就决定重建工厂,很快禄来相机恢复的生产。到1950年时,禄来的雇员已达到1000人以上。 1960~1970年,由于日本廉价相机的冲击,公司的经营陷入困局。1964年时海尔里希博士接手公司的管理权 ,海尔里希采取的策略是打价格战,并推出了除双反外的一系列相机。 其中1966 上市的禄来35系列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135底片相机,它由天才设计师 海因茨·瓦茨科亲手设计,采用了和之前一直相机完全不同的结构设计。该机体积小巧97×32×60mm 的大小,差不多只有一个烟盒的大小。但是可靠性和光学素质却没有丝毫妥协,采用蔡司天塞结构的40mm f/3.5 伸缩镜头。 随后又发布了 ROLLEI 35T和ROLLEI 35S,其中 35S使用施耐德的松娜结构40mm F2.8镜头,35T则和35一模一样T代表使用蔡司天塞结构镜头,仅为了和35S区分。这两款机型画质都很棒,使用施耐德镜头的版本光圈更大,小光圈画质更优秀。玉响中的沢渡枫 使用的就是使用施耐德的 35S。 之后这两只相机又有后续的发展型号,如35TE 35SE 等。加入了测光等功能,但是结构和镜头都没什么变化。 其ROLLEI 35系列有两个比较特殊版本,xf35和ROLLEI 35LED。其中xf35是全系列唯一一个有黄斑对焦的型号,其他均为估焦机。而35LED则是廉价版本,缩水的不仅仅是镜头素质,结构也改变了,想收藏一台ROLLEI 35的玩家建议避开这台机器。
建议一次性写完发帖而不是一个一个发。
搬个小板凳来看。
等下会重点介绍下禄来35系列,非常棒德相机672933057 发表于 2016-6-28 16:34 都是通过玉响这个番才知道禄来这个品牌的(*゚ー゚)
本帖最后由 结音军 于 2016-6-28 16:52 编辑
。。。
都是通过玉响这个番才知道禄来这个品牌的(*゚ー゚)
本帖最后由 结音军 于 2016-6-28 15:33 编辑
经典、极致和野心——禄来 ROLLEI 1920年 商人保罗·福兰克 从百年老厂 福伦达 挖来了相机设计师 保罗·福兰克,在在德国小镇布伦瑞克成立了费兰克—海德克公司,并开始仿照福伦达开始生产三镜头的立体相机。 1929年 禄来标准型双反诞生了,采用120底片 6*6画幅,腰平取景器75mm f4.5天塞镜头。这台相机不可谓不经典。此后的禄来双反,虽然会增加一些功能,但是结构一直没有变。并且吸引来了大量的模仿者,日本的美能达、雅西卡 国内的海鸥双反 都是其模仿者。 这些模仿者几乎是照搬了禄来标准型的操作逻辑和内部结构,可见禄来标准版有多么的经典! 在当时禄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满足了摄影师的大部分需求。操作便利,结构坚固可靠,即使你现在在某些网站上也能买到仍然能工作的禄来标准型。
晚上更Rocky_白眸 发表于 2016-6-28 12:14 没了?
本帖最后由 结音军 于 2016-6-28 15:10 编辑
大法好
没了?
大法威武。。。
学习了
相机自动化的开拓者——美能达 Minolta 1928年,一名叫做田鸠一雄的日本人成立了一家日独的合资公司,开始生产120底片的相机,这就是美能达的前身。 1931年,美能达注册了Minolta 商标,开始生产真正意义上的美能达相机。 1937年,公司重组,改名为 千代田光学精工株式会社 1931~1940 期间美能达一直在仿照禄来生产120底片双反。 1945~1972 美能达在战后开始生产135底片的相机,并购了Konan 之后开始生产16mm底片的袖珍相机。在镜头镀膜技术上有所突破,发布了Auto-Rokkor 系列镜头。 期间的比较出色相机,诸如1966年发布的SRT101 。具有TTL测光和自动光圈功能。由于SRT101 的自动光圈功能发布了MC Rokkor 系列镜头。 1972年,美能达开始给莱卡代工Leitz -Minolta CL 相机。因为和徕卡的合作,美能达学习到了一些135相机设计方面的一些经验,并仿制了一些徕卡的产品。 1972~1985年 期间美能达依旧在生产135底片的单反相机,并在1981年发布了著名的x700相机,这部相机有着p档,在当时为美能达拉拢了一票非专业用户。 综上可以看出,美能达对自动化的执着,为接下来引领的变革做准备。一个足以写在相机史的变革。 1985年,美能达发布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聚焦的相机Alpha-7000 ,至此相机迈入了自动化的时代! a7000有着自动曝光系统,聚焦完全实现自动化,该机发布之后受到了空前的追捧。a7000的测距方式当时优于宾得,速度上略逊于尼康。但是从自动化和镜头群的丰富程度上,完全优于前两者。 美能达是第一个进入自动对焦的企业,它开启了自动对焦的先河。可惜美能达没能辉煌多久,就在发布a7000同年,便卷入和Honeywell 公司长达7年的专利纠纷。 1992年 美能达败诉,被判赔偿Honeywell 公司1.27亿美元 。加上日本金融危机影响,美能达从此一蹶不振。 2006年,柯尼卡美能达宣布退出相机及图片市场,相机相关资产将转让给索尼,短期内两家公司仍保持合作开发数码单反,但以后的机型将不会使用柯尼卡美能达商标。田岛一雄死后20年,美能达相机从此画上句号,结束一段不足80年光辉同时也是充满坎坷的历程。
美能达是一家黑科技公司,自动对焦也好设计也好都是超前的但是当时a7000配套的af镜头实在太超前了,取消了光圈环,甚至它们不希望用户使用手动对焦。所以把对焦环设计的又滑又细,几乎是无法使用的。在现在这种设计在很多镜头上都有使用,但是在那个年代,人们还是无法接受这种设计的,尤其是不信任自动对焦的专业用户。但是美能达的镜头由于追求圆形光圈和二线性,导致价格奇高。爱好者又消费不起。 说起美能达,就不能不提索尼。索尼在2006年之前是没有相机系统的,生产过一些卡片机。 2006年接手美能达相机业务,开始开发a系列的单反 电单系统。索尼把美能达的相机加入一些新功能 入除尘等,美能达的镜头直接贴了自家的标卖,竟然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美能达的失败,是因为技术太过于超前,却不懂如何进入市场。
本帖最后由 joy 于 2016-6-28 12:28 编辑
链接:http://pan.baidu.com/s/1b2LQ7G 密码:vro0
俺来助攻下- -pentax的古董机小册子
突然想写一个关于老相机的介绍,关于一个百花齐放的年代。那个时候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相机最好的结构,各家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但是自从日系厂商将相机推向数码化,人们知道了最好的结构是单反之后。这些品牌渐渐都消逝了。或因为无人问津,或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但是不乏经典机型,优秀的结构。让人脑洞大开,原来相机可以是这个样子的。 说起老相机,人们自然想到开创了135全画幅的莱卡,和商业机的标杆 哈苏。但是这里不会讨论这些品牌,因为这些品牌的历史,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了。 在此讨论的是一些对相机发展史有着卓越贡献的,已经淡出人们视线的品牌。 由于年代久远,如有错误,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