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以开箱图、样片和文字说明等形式相互配合,对索尼a6500微单相机进行评价;内容方面仅从爱好者,非专业人士的角度出发,测试的方面将仅基于我个人的使用需要所展开,其中更多是本人的使用体验和观点;若需专业测评,还请另寻他处。
为什么选择了a6500,简单总结就是“为了能够简单地拍出好的视频画面”。所谓“好的视频画面”指接近专业级画面的视频,如电影;曾心水BMPC等设备,因为其拍RAW的能力,RAW具有着普通摄像机无法到达的宽容度,细节保留等等,虽然用魔灯也能将5D2破解强行拍RAW,但还由于第三方固件的不稳定性和风险,RAW视频后期和编辑管理部分的复杂让我选择了不去折腾。
所以这个想法一直搁置,直到开始在Youtube看一些独立短片,发现“低成本”竟然也能得到很好的画面,而他们所使用设备竟是微单,a7s/ii和a6300是较为常见的三款,经过浏览评测发现,其在几乎任何环境下都表现出的优秀的视频画质得益于索尼对于Picture Profile的更新,即常说的S-log2和S-log3,具体下文中将图文说明。除此之外,支持最高4K/30p和1080p/120p的视频录制也让5D2的1080p/30p甘拜下风,a6300的高性价比的价格更是其最大的优势。
所以,当时就决定想要a6300作为视频机,其实还有些犹豫因为它不具备a7系列拥有的五轴防抖,我认为稳定的画面对于视频的拍摄很关键,关乎了一段素材的可用与否;但没想到在这犹豫期间,索尼竟发布了系列新款a6500,随着价格提高,增加了五轴防抖、触摸屏等功能,这如同“瞌睡遇上枕头”,正合我意,随即就下了预购的订单。
开箱图早已在收到相机数日后便完成了拍摄,没有立刻发出是因为想分享较为深入的内容,即脱离开数据和表面,经过拍摄者亲身使用后的体验和感受种种。如今,持有它已两个月,带着它出去视频取材也有过数十次,整理了繁多的素材后也先后剪出了三期「视频札记」,拍照方面本不是很在意但也在前天也拍了一组测试照。不敢讲说已经和它完全磨合,至少还有六成的功能我还没有接触,不过仅从我需要的出发,那四成已足矣让我对它构成了整体的认识,故此有意将它分享。





▲从未亲眼见过微单的我,收到包裹后很惊讶,盒子远比想象中要小,如同习惯了十多年前手机过度包装时代后,第一次收到iPhone时,被其小巧极简的包装所征服的感觉。







▲包装内部略简陋,细节方面还有待提升。


▲机身,背带,一块电池,数据线,充电头,取景器的零件和各种纸本文件。




▲真的非常小巧,但却分量十足。手柄部分相比前代有所改进,我的手算中等大小,单手握持舒适度不亚于单反。



▲从未使用过索尼微单,对按键排布和各类快捷操作开始还是有些生疏,不过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也熟悉了整体的操作。有几点我感受较深:
1. 在快门上的开关键相比5D2要方便很多,不必从下方再单独开机。
2. 索尼的Menu菜单确实在快速操作时显得繁琐,但自定义键C1和C2却弥补了此缺陷让我比较满意,我将PictureProfile的切换设为C2,曝光补偿设为C1,在实际使用时增加了很大的便利,如想在拍摄完Log模式的视频后想回到正常模式进行拍照,这时就不必切到菜单再去找到PictureProfile的所在目录,直接用快捷键即可切换;另外曝光补偿在拍摄Log模式的夜景时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灯光环境稍加过曝会让成片效果更好,所以快捷键也让此操作变得简单快捷。
3. 录制键的单独设定这个好像是很多人的槽点之一,但我倒是意外地喜欢这个设计,我认为它能避免很多误操作,若是把录像键和快门键设为同一按键,会加大录制时的不确定性,我所指的不确定性是有些时候不能完全确定是否开始或结束了录制,或是和拍照或其它功能混淆,而未能准确拍摄到想拍摄的片段的对于「确认录制」和「停止录制」二者的疑惑。直接了当的录制键对于我非常必要,但仍有不足,键位太浅,导致有时按下去的时候会猛的一下推动相机,造成素材前几秒的抖动。

▲电池仓和储存卡卡槽。电池的容量相比5D2是块大短板,但毕竟体积的原因,也还是可以接受。从我的经验来看,一天的拍摄需要2-3块电池,原装和第三方电量差别不大,但细节方面还是有差别,如电池百分比的准确度,第三方电池使用后的膨胀等,我觉得原装价格过高,第三方的几点短板也对我够不成太大的问题,所以选择了第三方作为备用电池。

▲熟悉了光学取景,对于电子取景的「所见即所得」有所期待,它也没有让我失望,别人口中的图像延迟我没有明显的感受。之后在正常使用中,用到取景器的频率非常的高,一方面是在取景器中方便构图,另一方面就是a6500的显示屏在拍摄4k视频的时候会自动降低背光灯,使得在阳光很难看清楚画面。




▲没有接触过微单自然也没有e卡口的镜头,所以随着相机购入了三只高性价比的镜头。使用两个月后,明显感受到了每支镜头的强项和特点,跟我最初的想法也基本相同:
SONY E 16-50mm F3.5-5.6 OSS:我最喜欢的,使用率最高的一只(下文样片70%均出于这只镜头),同样也是被很多人低估的套头;购入它的理由是为了满足日常挂机需要,用于白日的视频拍摄。首先我喜欢它的便携性,作为变焦头,我曾经纠结于它和重了数百克的E18-105G,最终重量作为决定性因素取胜了,但我是否为了轻便而牺牲了画面?并没有,至少从视频方面没有,首先作为索尼原厂镜头,配合a6500的对焦能力,我完全没有担心过对不上焦的问题,快且准;F3.5-5.6完美胜任所有白日下,光线充足时的镜头,16-50mm的焦段也满足了我个人的喜好和倾向,经数次拍摄后,我发现30mm(等效45mm)左右是我使用得最多的焦段,其次是50mm(等效75mm)左右会捕捉些特写或稍远的事物,我不喜欢广角镜头的畸变,但有16mm的广角在需要的时候也能派上用场。价格的优势也是不可忽视的。我目前发现的缺点:做工方面有待加强,单纯只是拿到镜头的话,会有种廉价感,还有就是没有遮光罩,需要自己购买。
Sigma 30mm f1.4 DN:购入它的理由是为了拍摄低光环境的视频需要。最开始是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在强推这款镜头,最开始我其实是对非原厂镜头不是很感兴趣,因为怕无法达到最佳的对焦能力,但由于这只镜头实在是好评如潮,加上1.4的光圈和它亲民的价格让我将它加入了购物车;收到货后,我再次确信自己的选择没错,首先是做工,我从没想过这两千元的镜头竟是日本制,它的分量、做工和质感也完全符合镜头上的Made in Japan,对焦环的手感尤为的舒服。实际使用方面,我最初担心的对焦问题并没有出现,还是很快很准确,1.4的光圈在实际夜景录制时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下文所出现的夜景也基本出自这个镜头。
SONY E50 F1.8 OSS:购入它的理由基本和30 1.4相同,不过是50mm的焦段。整体的做工优于16-50,逊于30 1.4。前面提到我个人更倾30mm的焦段,加上1.4和1.8的光圈差距,拍摄夜景时我大都采用了30 1.4,而50 1.8就用的不多,但50mm的焦段仍然给视频作品增加了多样性。相比Sigma,这只索尼原厂的定焦更能发挥出相机的对焦能力,所以需要的时候,这只头我以后会用作人像拍摄。
此篇我将配合镜头画面截图来进行图文讲解,展示Log模式调色前后的对比,其视频能力的优之所在;所有截图均出自我目前在做视频系列「视觉札记」,我认为相比截图,视频更能直观展现动态的画面,所以浏览本篇前建议观看。
视觉札记#2: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8356867/
视觉札记#3: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8632290/





▲这一组镜头拍摄于清晨七点左右,当时太阳还未升起,但远山的天边已开始出现淡淡的光晕。把这个环境单拿出来,是因为光线在这个场景的特殊性,天已量却没有充足的光线,类似一个完全被乌云遮住的白天。那天本是想去拍摄日出的阳光,所以只带了一只16-50,大光圈是低光环境下的利器,而这只16-50的最大光圈仅仅是3.5,如果带的是5D2的话,这会拍出的视频必定是噪点满满,暗处细节无法得到保留,而天边的淡光则会被相对变得过亮,变成一幅高对比度的画面,但我的a6500确自信满满地胜任了这项工作。
为了捕捉这系列的景色,我开启了S-log2,经调色后,还原出的画面和我当时肉眼所见的清晨景色几乎相同,每一块砖瓦,傍山的柏树,远处的吊车,雪山山顶的一丝淡红,天边的黄光,都完整地呈现了出来。这下就很好明白了何为S-log,S-log是为了在高光和阴影同时存在的时候,将其同时最大程度上的保留。如原片所示,Log模式下拍出的视频是无法直接使用的,会呈现灰蒙蒙的感觉,需要经过后期调色及LUT的帮助还原出当时的色彩。而光圈的问题如何解决,最理想的状态肯定是用大光圈进行拍摄,但这次的情况,我选择了将曝光补偿提升了两档,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可捕获的细节。


▲这是太阳出来后的城镇。此时的阳光是刺眼强烈的,我随即将升高的两档白光补偿降低到了-2,因为若保持原有设置,天空和房屋向阳的一面必会过曝,这也是达到我所想要的“电影感”最为忌讳的一点。仍然是使用了S-log2,天空的细节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图二群山的层次也格外清晰。

▲这是比较极端的一个例子。树荫和天空高强度的对比非常考验相机的能力,我认为a6500虽不是完美,但还是很好的完成了挑战。暗处的树丛仍然能看清一片片的树叶。

▲基本的色彩其实调整饱和度和对比度等等就足够了,但如果想得到特殊的色调还需进一步调整。




[backcolor=rgb(255, 255, 255)]▲其实后来经过测试,发现若是所拍的景物具有充足的光线,没有对比度过强的阴影和高光,用Log模式拍摄然后调色后的成片,和正常视频模式拍出的视频无太大的差异。但我仍然会选择Log,因为它确实给了一段视频调色方面更大的可能性。[/backcolor]

▲普通录制模式(无PictureProfile) ▲S-log2原片

▲S-log2调色后




▲在我看来,夜间的拍摄才是Log真正的魅力所在。夜景拍摄十分建议按情况增加几档曝光补偿,一般拍出的原片噪点会非常的多,但经过调色它们就会消失。即使a6500没有a7sii一般的高感能力,但是配合了30 1.4,以及Log,也能表现出极佳的夜晚画面。对焦在夜晚是仍然很灵敏,不会出现跑焦的现象。




▲商店内的挂画,服装店内的袍子,牌坊上的明暗关系,桌上的茶杯和小孩好奇的脸蛋。一切尽在不言中。
▲快速移动状态
果冻效应仍然是索尼拍摄视频的一大通病,若是喜欢拍摄移动的画面还是不要选择a6500比较好,我大都喜欢拍静止或慢速移动,所以果冻效应对我够不成太大的问题。
因为这部微单买了主要是作为视频机使用,所以其拍照能力我没有做太多的研究。前几日刚好出去「视觉札记」#4取材,去了一趟雪山,所以也顺便拍了一系列的照片作为测试,我总体感受是其拍照能力虽不顶尖,但也已经非常好,掌握好不同焦段的优劣势,认真思考构图的话,我认为APSC画幅完全不是缺点。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