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emonbig 于 2017-3-14 00:18 编辑
好久没码字了,堆积了不少物品和想法,对自己这段时间堕落为内容消费者感到羞愧,还是要拍照片写开箱分享心得发光发热才舒畅~这次一次带来两个大件的开箱分享,考虑到他们最终还是要组♂合在一起才好玩,于是就一起写吧
先来说说电视机吧(说机就说吧,哼),我家的电视一直还是CRT款式的老一代电视机,大概用了有15年以上了(fifteen years!),真是坚韧不拔老而弥坚……其实除了尺寸小一点点,体积笨重一点点之外,画面表现还是很不错的,毕竟有着索尼当年傲视群雄的Trinitron特丽珑技术,尤其是换了高清机顶盒之后画面更上一层楼,所以一直没有换的必要。
呐她正面素颜长这样,呃我指电视机啦(左上角特丽珑的Logo被尾巴挡住了!)
大王你就多趴一会儿吧,以后没这种机会了……
去年电视的左边音响开始有点问题,时响时不响,后来就剩一点点声音了,听惯了左小右大的声音还好,最怕她有时又会抽风好一阵,吓个半死。最近连画面也开始作妖了,靠近两边的画面会自动桶形畸变,于是新闻主持人开始扭曲,高楼大厦开始变形,画面真是美轮美奂……终于,电视更新计划启动。
选型过程:坚持Sony大法不动摇,民用LCD电视品牌心中绝对最强;尺寸方面父母不想太大,有压迫感,于是定在了55-65寸。接下来就好办了,从高端往下看,当时Z9D系列还没铺货(铺货了也买不起→_→),X9300D的55寸版本价格合适,而65寸价格几乎翻倍,好的老板来台55-X9300D~
在Z9D以及新的X9400E发布前,X9400D(75寸)/X9300D(65寸、55寸)就是索尼的旗舰系列。旗舰嘛,一句话介绍就是能上的技术都给你塞进去。展开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卖点:1、4K X1处理器,主要负责图像的各种泛处理工作,包括动态侦测运算(MotionFlow插帧补偿,对各种帧率的视频进行插帧补偿,提升流畅度)、锐化降噪、HDR高动态范围还原等;2、动态背光系统精英版+精锐光控Pro,双层导光板+双边4入光组成的改良型侧入式背光系统,改善了“一亮亮一片”的侧入式背光通病,接近直下式背光效果,同时最大亮度可达1000尼特,满足HDR需要;3、4K迅锐图像处理引擎Pro,负责对各种分辨率源信号到到4K信号的优化,对1080P、720P甚至更低分辨率的源来说非常重要,毕竟现在4K资源还是很缺乏的;4、Triluminos特丽魅彩,这个技术从名字开始就明显是在向一代经典特丽珑致敬,可以理解为索尼的量子点技术,使用量子单色材料混合产生更纯正的白光,大幅提升色域表现,媒体实测色域覆盖了100%NTSC,和桌面广色域显示器(100% AdobeRGB)表现基本一致。
反正就是55寸最强!不接受任何反驳!
在淘宝连5D4都买过了,买台电视我也不方,同城店铺直接送上门,附机打发票,索尼官方售后来验货安装,还是很放心的↓
大王马上占领盒子,宣示主权,果然纸盒子的诱惑力是+∞的
萌萌射线360°无死角照射,直到你离开盒子领地防御范围为止
接下来通过一枚一元硬币来做一个毫无意义而且非常滑稽的厚度对比
这是CRT选手,嗯?是不是一下还没找到硬币?
这是LCD选手
比赛完毕,不得不感叹技术进步着实厉害了……
下面是正经的正面照,纯黑色真不好拍啊(隐私问题做了雾化黑化处理,实际屏幕熄灭时偏向于半磨砂半反射)
左上角是新时代的BRAVIA Logo,可以看到屏幕边框是嵌入式设计,屏幕外围不再有一圈明显的包框,其名曰“熄屏美学设计”,这其实和现在显示器和笔记本屏幕上经常看到的无边框屏幕一样。黑色外边框上还有一圈金色装饰条提升视觉效果。
中央主Logo下方有一条透明导光条,里面有盏白色LED灯,用于指示机器工作情况,实际效果不错,既有科技感也不会干扰观看。
底座整体是一个钝角三角形,重约4kg,显示单元放上去非常稳当,就算我家主子活泼好动也不怕。底座正面是一大块金属拉丝面板,抚摸手感绝佳。
接口方面有HDMI输入x4(一个支持ARC),一组色差分量输入,USB接口x3(一个3.0),光纤音频输出x1,3.5mm耳机输出x1,RJ45网口x1,加上蓝牙4.0+WiFi,扩展性不是问题。
电视出厂的时候搭载的是Android 5.0核心的系统,前阵子居然自动升级为6.0了,实在意外(因为索尼哥哥和我说过系统这东西不会有升级的……)。电视机的ROM是8G,内存不清楚,反正我家主要是用机顶盒来看电视节目,不需要装App。而且那些视频App的电影清晰度又比较堪忧,写是写着4K,但码率不够又有什么用,完全不能满足我的要求,还是习惯找高质量资源和字幕再用U盘怼过去。什么?你说玩游戏?不要虐待自己了,接主机或者PC吧……
下面是一些屏摄,这是机顶盒输出的1080P源,由电视机倍线处理到4K分辨率。
讲真视觉效果非常震撼,相比老电视上了好几层楼的台阶,果然屏幕尺寸就是王道,应该存钱买65寸的233333。色彩艳丽,细节清晰,层次分明,动态平滑,我也只能想到这些词了。
接下来是和我的显示器UP2516D对比,这是台25寸2K分辨率,覆盖99%AdobeRGB色域,色准优秀,总体表现属于优秀行列的显示器。测试时将显示器色域模式调为AdobeRGB,利用Windows“错误”的色彩映射关系获得更养眼的观感,这也符合我的日常使用习惯(修图sRGB,观影ARGB)。相机参数手动保持一致,后期做了一些明暗处理,以还原目视效果。
-------------------------------------------------------------------------
片段1来自Up飞屋环游记,蓝光原盘Remux 1080P(上图是UP2516D,下图是55-X9300D,下文同此)
这一帧画面用作色彩还原测试,两者的发色比较接近,电视的亮度要高一截,锐度抛开了明显差距。因为在显示器上是通过播放器软件算法实现画面扩展的,电视则有专门的硬件芯片负责扩展画面,看纸张的纹路和蜡笔的颗粒感,高下立现。
这一帧用作动态范围测试,其实显示器选用ARGB色域模式是双刃剑,一方面颜色饱和上来了,另一方面明暗对比度过高会导致暗部丢失细节。所以这里可以看到,虽然发色上两者差距很小(其实还是电视的颜色更好一些),暗部细节显示器就输一大截了,至于锐度嘛,看草地就一目了然了。如果显示器选sRGB模式,动态范围会好一点,但色域就输定了,还是没得打……
而在明亮画面下的色彩还原两者都非常到位,居然如此接近
-------------------------------------------------------------------------
片段2来自Pacific Rim环太平洋,蓝光Remux 1080P
电视的暗部稍好一些,其他方面没拉开差距
目视除了暗部没有明显差距,两者的色彩和质感还原都很棒。这里的电视屏摄看起来模糊一点是因为拍摄时影片是在播放的,暂停会出现上下菜单影响大家观察。
-------------------------------------------------------------------------
片段3来自创维的4K自然演示片,2160P分辨率
显示器用ARGB模式的弊端出现了,就是当原片的颜色饱和度较高的情况下,映射到ARGB坐标系之后出现了偏差,可以看到螳螂背部的绿色溢出了一部分,细节都丢失了,电视这边就展现了完美的色彩控制力(由于相机色彩空间是sRGB,这里的屏摄其实没能完全展现电视的实力,还是有点过饱和溢出),锐度也一如既往地呈现碾压态势,原生4K片源在4K屏幕上观看实在是碉!堡!了!
看蜘蛛身前的叶片的细节,显示器毫无胜算……
对红色的还原以及暗部处理,电视还是要略胜一筹
-------------------------------------------------------------------------
接下来是真正展现55-X9300D实力的对比,HDR视频回放。索尼从这一代电视机开始加入了对HDR视频的支持,从市场的趋势来看,这应该是继4K之后电视行业的下一个话题点,现在已经能看到各种高中低端电视新品都开始宣传自己支持HDR了。高动态范围(High Dynamic Range),喜欢拍照的朋友一定对这个词语不陌生,因为目前相机电子传感器的动态范围与人眼相比还比较有限,而通过多张合成等后期手法,保留并还原画面中更多的高光、中间调以及暗部信息,得到接近甚至超越人眼观感的照片,我们称之为高动态照片。将这个定义直接推广到视频,我们就可以得到一部HDR视频了。其终极目标也是保留更多亮部及暗部信息,使视频更接近人眼所得,更加“好看”。实现方式也很简单,HDR视频里面加入了亮度指标编码,告诉播放设备每个时间点、每个画面位置的亮度值,播放设备据此作出相应调整即可。
空说无凭,屏摄说话,片段来自索尼的4K HDR演示片。同样上图UP2516D,下图X9300D。
一眼就教你做人系列……在普通显示器看HDR视频感觉和平常看到的视频差不多,但换用支持HDR的设备观看就大不一样了,所有颜色的亮度大幅提升,但暗部却不会发灰,是该亮的地方亮该黑的地方黑,同时光源在其他物体表面上的反射蔓延更加自然丰满,看的时候不免会产生“这才是平常看到的世界啊”的感叹。
-------------------------------------------------------------------------
4K HDR演示片固然精彩,然而务实的说,在国内节目源的缺乏是不容回避的最大问题。虽然从16年开始,4K+HDR的蓝光电影碟越来越多,Netflix、HBO等国外内容商也开始慢慢尝试这个技术,但在国内想享受这类资源是困难重重,串流国外网站的内容是不用想了,在美亚买碟的话这类物品好像转运会有困难,国内大概只能靠一些封闭式PT论坛了。而且能播放4K+HDR内容的蓝光播放器昂贵且稀少(这方面Xbox One S是个很值得考虑的机器,300刀售价作为一台4K HDR播放器也是超值的,而新的PS4 Slim和Pro居然不配备4K蓝光光驱,万恶的索尼_(:зゝ∠)_)。
综上,HDR虽然是个不错的新热点,比曲面屏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但普及仍需相当的时日(而且现在同样存在着标准之争),君不见往日热点4K分辨率才刚刚被主流大众接受呢,再看看现在有多少节目源能轻松找到1080P资源?视觉进化,任重而道远啊……(OLED在墙角瑟瑟发抖)
音响部分呢,相对屏幕部分就只能说很一般了,毕竟没有X9000C系列的独立磁流体音响加成,估计也就业界正常水平,电影模式的环绕效果不错,清晰度也很棒,唯独低音无解,毕竟腔体就那么大,看电影玩游戏还是差了一截,嗯相当不小的一截。对于这事情索尼也是有自知之明的,所以一早就将他们家无线低音炮的电话写在了电视的外包装上,欲求不满请马上拨打,药到病除(无线很酷,但终究还是得去马爸爸家找日本代购,还要变压器2333)。
话说现在那些电视啊,尤其国内品牌,naïve!做那么薄有什么用啊,谁特么买电视整天去看侧面啊摔!给我放个好点的音响行不行!
系统UI方面,基本是Android官方风格,上下分行+方块式菜单,用户体验和国内的魔改UI有差距,但也免除了很多干扰,我还是偏向于干净整洁的系统。出厂的5.0用起来偶有卡顿,插U盘读取文件也较慢,后来升级6.0后大有改观,开机速度系统反应都快了不少,尤其读取U盘这个高频动作基本能瞬间完成,值得点赞。
最后还是要先振臂高呼:索尼大法好!
55-X9300D毋庸置疑是台好电视,4K+HDR,接近直下式背光的控光系统,优秀的动态插帧,现阶段极其有用的低质量节目源倍线技术,还有强大的色彩表现力,基本可以说拿到什么视频都能以优雅震撼的方式呈现。对于多输入源的自动感应切换以及图像模式自动调节也是非常智能,作为客厅的中心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不说了和我妈抢电视去了~
对该系列电视有兴趣的朋友可关注新出的X9400E系列,核心芯片升级为Z9D同款4K X1 Extreme,动态背光精英版升级为上下四入光,光控分区更细,原价替换X9300D,视觉效果更好~
插曲1:HDMI线一分钱一分货!之前自己手上的两台电脑显示器分辨率分别是1080P和1440P,随便买的HDMI线用起来也没发现有问题。这次换电视之后,随手买了一条强东家的秋叶原HDMI线,50元左右1.8M长,标注支持HDMI 2.0,4K,3D,到手后仔细看了一下,发现线材无任何HDMI标准标识,两端的防磁环居然还可以滑动(黑人问号.jpg)……心想还是先试试吧
接上机顶盒,看卫视高清台,嗯怎么总觉得哪里不对……
索尼小哥说,你这线多少钱,哎呀这么便宜不行的,虽然我隐约闻到了套路的气息,但试试又不用钱,换用小哥带来的线材,终于知道刚才什么不对了
本着就地解决问题的想法,还是买下了小哥提供的线材,虽然贵一些(200元/1.5M),但效果差距摆在那里不得不服。后来为了进一步验证,我拿了一条索尼蓝光碟机带的原装HDMI线和另外一条自己平常用的几十块HDMI线做了测试,几十块是真不行,原装线是真行,好吧好歹发现并解决了这个问题,不然太暴殄天物了……
插曲2:有天突发奇想把PC怼在电视上不就可以4K游戏了么,试了一下战地1,太!爽!啦!觉得自己在看电影!就是音响残念23333
插曲3:在客厅中心看宅舞也是可以的,55寸的弹幕小姐姐:)
插曲4:以前以为我家主子不喜欢看电视,现在发现是原来的电视太小,主子不屑看,现在是在旁边一边取暖一边看
“听说你想看维密天使?”
------------------------我是索尼大法指定分割线------------------------
新电视到位以后,从PS3时代开始就想买一台主机玩的想法又再次萌芽了,想买PlayStation的原因是PS3的时代喜欢上了一个独占的独立游戏,然而经济条件和家庭情况不允许我购买这样一个产品(我的家庭观念属于那种 游戏=玩物丧志=不求上进那种),后来进入了PS4时代,该游戏的制作组响应很多粉丝的期待,做了PS4高清重置版,于是我的目标自然就转化为PS4了。为什么不买Xbox呢,首先主机平台的一大卖点肯定是独占游戏,Windows和Xbox在微软日趋融合的战略下,Xbox的独占性已经弱了不少,所以这方面吸引力弱了一些。前文也有提到,Xbox One S配备有4K蓝光光驱,作为客厅中心其实加分不少,也非常符合我的用途需求。无奈心爱的游戏在敌方,加上电视也是Sony的,我还是选择投入Sony大法套装的怀抱了_(:зゝ∠)_
买Slim还是Pro?Pro的GPU配置虽然高了不少,但放到x86平台横向来看也只不过是RX470定制版,即使优化再好也不能奢望实现真正的4K游戏,从目前为Pro优化的游戏来看,基本就是加了一个高画质模式(以牺牲帧率为前提),和Slim没能拉开根本性差距,毕竟是同代产品,不能太难为开发者。至于非独占大作,交给GTX1080就好了:)
作为白色重度爱好者,春节前终于等到了冰河白配色的上市,于是便和游戏一起入手了,游戏下文再说
包装整体比较简洁,背面硕大的两年保修Logo说明这是台国行机器,话说这真是国行的最大卖点呢难怪画那么大233333
配件一览,上面是保修小纸片和四个游戏的优惠码或者礼包兑换码,下面从左到右是AC电源线、HDMI线(终于有原装线了!)、USB手柄充电线、手柄x1以及单声道耳机x1。
和PS4 Slim一起上市的新版手柄,只是在正面触控板上方加了一条光条,说是可以显示血量什么的,低血量的时候还不嗑药,谁去看手柄啊摔……
一样的布局,一样的味道
同时入手的还有个直立架,官方虽然卖得贵但真的好看啊(¯﹃¯)
底座上面有两个孔,分别对应Slim和Pro使用,这里用画三明治的方法以示区分
辅助支架相应也有两个,仔细看是有区别的
锵锵!主角出现~通体磨砂白,质感不错
背面的△○×□垫脚非常萌
侧面美照
PS4Slim真的非常轻薄,单手可以轻松移动,修长的身材可以方便地在电视柜里找到容身之地,加上更低的功耗和噪音,使用起来非常惬意
正面有两个USB接口,以及吸入式蓝光光驱(没有4K!没有4K!)
顶部是一堆技术规范Logo,同时可以看到它整体外形呈平行四边形的设计
电源键和光驱弹出键在顶部角落
背部接口包括电源输入、AUX(只用于连接PS Camera)、HDMI输出以及一个RJ45网线口,这代Slim阉割了光纤输出接口,和Pro强行拉开差距,不过在电视光纤输出音频也是可以的
烟熏半透明支架上机效果
得益于良好的体积控制,我直接将他放在了电视机后面,就算插座上加了魔方插板,空间还是很充裕
开撸!
虽说我也工作几年了,但这次购买PS4其实还是有点担心,怕父母反对什么的,毕竟就是台游戏机嘛。所以我提前准备了一些蓝光播放器、Multi-Functional Media Center之类的说辞,结果……都没用上,父母直接接受了这个新成员的加入,后来还饶有兴致看我玩游戏,咦……黑人问号.jpg,时代变了嘛?
最后说说那款促使我买主机的游戏,甚至说为了这款游戏买的主机也不为过。它是陈星汉老师的Journey,可直译为旅途,或者是更加耳熟能详的名字《风之旅人》。
作为一款单线性冒险游戏,操作简单到除了摇杆控制方向,就剩鸣叫和飞翔两个动作了,所以从游戏性来说他不具备太多的游戏性,但细腻又壮阔的环境设计和美到窒息的光影使游戏的观赏性爆棚,更不用说曾获得格莱美最佳原声配乐提名的动人音乐。
而整个游戏的核心系统在于,每次旅途的开始都是独自一人的,而在旅途中,系统可能会为你匹配一名玩家,这名玩家可能来自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可能是萌萌萝莉也可能是垂暮大叔,旅者间能遇见只是因为在这一瞬间你们共同走到了这趟旅程的同一个地方。你们没有任何交流手段,除了互相鸣叫,以及飞翔。你们或许会很有默契,你们或许会不言不语……但你们有共同的目标,走向旅途的终点,攀登光芒的神山,而在完成共同的目标后,你们就会各散东西。正是因为这个系统的存在,加入了另一位旅者的不确定性,使得游戏的艺术性得到了极大的升华,以至于我更愿意以艺术来称呼它。
旅途中会有很多风景,有不少收集元素,也有一些危险的敌人,正如我们的人生一样。两位旅者默契配合的话可以使旅途更有乐趣,比如共同站在风口装逼、配合飞向高高的天空、坐在黄沙中静看夕阳……最后两人搀扶着走向神山会收获不少感动。但在旅途中也有可能会匹配不到别的旅者,但独自一人也可以走到终点。我曾经对独自一人也可通关的设计感到悲伤,觉得这样不能充分体会到旅途的壮美,但当我一遍又一遍地走过这趟旅途,或与另一位旅者共同进退,或者失散,或者自己离去,或者从头到尾孑然一人,随着袍子上的花纹越来越多,我突然意识到,相遇/喜悦/离去/不舍/孤独/坚强,这就是旅途,这就是人生。
感谢陈星汉老师带来的这段旅途,向旅途中遇见的每一位旅者致以崇高的敬意,以Journey的这段歌词作为本文结尾,希望你们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