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Kazakiri 于 2017-8-12 20:15 编辑
失踪人口又来写开箱评测(捂脸
https://cocoa.kazakiri.moe/index.php/archives/Intel-X25-E.html
前几天晚上看隔壁坛子看到有人晒机子的时候亮一下64G版的X25-E,心中那棵已经被时光所碾压的草突然间猛长两米八——这可是当年朕的梦想SSD啊。(大家体谅一下,每个人都会一些梦想硬件的……)只因当年的价钱实在买不起(参考报价6400RMB),如今二手价格依旧不便宜,纯属信仰,但依然找到一家成色还行的店家,买下了一块32G版本。
到手以后固件应该是最后一个版本8860,写入总计48G(这里52G是因为跑了好几次测试),通电次数不多,然而通电时间很长。买的时候店家说这是本身用于机房的热备服务器的系统盘,基本只读不写,所以完全OK。
这是一枚08Q4(2008年第4季度)发行的SSD,将近10年的历史(……),容量32G(还有唯二的第二个容量,64G),SATA Ⅱ(3Gbps)接口,产品代号Ephraim,Intel自家的首代10通道主控,IMFT(Intel & Micron Flash Technologies)制造的50nm eSLC Flash。X25-E,E代表了Enterprise(企业级),同时也代表了Extreme(旗舰级)。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是Intel唯一的双E的SLC SSD,也就是后来的DC级、Pro级甚至7X0级的爸爸(喂。
民用版的还有两个版本,分别是X25-M(Gen1,50nm MLC;Gen2,34nm MLC)以及X25-V(34nm MLC)。但只有X25-E是SLC。
实物,纯黑色阳极粉末漆处理过的外壳,相比一般的SSD要重(参考重量80克,实测接近84克),两面都是,不是平时那个像垃圾场捡回来一样的背面……(喂(其实那只是没有做抛光处理而已
型号是SSD SA2SH032G1GN,2.5大小,虽然说一处标贴或破坏会影响保修不过估计真坏了也没啥了吧……顶盖4颗十字螺丝,扭开就可以开盖,没有别的特殊设计。嗯,天朝制造。
开盖以后写了出厂批次和日期,11年3月1日,结合8860的固件应该是最后一批了吧……右边可以看到很厚的带有Intel的LOGO和传统绿色的多层电路板,全IMFT的SLC (29F16G08CANC1,每一颗2GB容量),并且都打了固化黑胶,可以降低因为热胀冷缩以及水汽粉尘的影响。这可是普通SSD都没有的待遇。(笑
还是没有什么防拆设计,Intel表示随便拆?背面是Intel自己的10通道主控,私家的,PC29AS21AA0,第一代主控(后来还有用于7X0的第二代BA0和用于DC S3500的第三代CA0)。
缓存是镁光的(也有批次是三星的)14bit 16M SDRAM缓存,5纳秒级别,TSOP-Ⅱ封装,工作电压3.3V,频率166MHz,工作温度同样0~70度。
还有10块和刚才正面一样打了固化黑胶的IMFT FLASH。共计20块IMFT制造的FLASH,40G容量,跟白皮书上写的32G 空间+8G OP一致。
速度嘛,10年前的SSD你就不要有太高的期望了。
注意一下,测试是通过UASP主控(通过USB 3.0,测试设备为Surface 3)的转接,如果直接进入SATA总线的话成绩可能会更好。
读取250MB/s,写入170MB/s,实测读取245.2MB/s(32队列下254.7M/s),实测写入180.4MB/s(32队列下168.6MB/s),随机读取35000 IOPS,随机写入3300 IOPS,没有任何水分。随机读取延迟75μs,随机写入延迟85μs,4K读取11.85MB/s(32队列下41.35MB/s),4K写入13.70MB/s(32队列下26.44MB/s)。
继续是ARK上的背书:工作最大功率2.4W(标贴上要求5V 1A),闲置下功率0.6W,工作环境温度:0~70度,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长达2000000小时(200万,折算下来是228年),无法纠正的数据错误是每10的15次方(1000万亿)扇区下也就只有1个。64G版本带有16G OP空间,32G带有8G。唯一比较可惜的是不带有增强型停电数据保护功能(也就是说很多很多电容的那种),X25-E的下一代才拥有这项设计。(大概是因为信赖于SLC的只需要微秒级的延迟?
另外根据白皮书的数据,32G版本的Writable Life是1PB,64G版本是2PB,是的,你并没有看错,PB级。
大概这是可以写到天荒地老了……
EOF~交稿啦~
有毒吧这个编辑器……渣浪和自家Blog都没问题,这里就疯狂吃字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