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PC426这边打算尝试为所有人解决的问题:
对于用户来说,不受大数据的影响获取信息的权利。
对于创作者来说,可以不用考虑现在大数据喜欢推什么,不喜欢什么,说什么可能会导致bot涌进来控评污染掉自己辛苦制作分享出来的内容,可以比较自由的创作。
尤其是对现在推的东西感觉很智障很恶臭非常反感,同时自己也有一定积累的人。

初期打算我自己先来摸索下分享点东西,所以暂时不开放注册,目前只有PC426的老用户可以发帖参与讨论,不过所有帖子都会对游客开放,如果你对内容有什么想法可以用发邮件的方式和我沟通。

后续的发展思路:
因为现在的互联网已经开始形成看得懂一些事情的人,和每天被大数据推送破坏了判断力的人难以交流的认知偏差,所以首先考虑的是这个地方可以成为还带着自己想法,并且可以通过收集处理信息来完善自己想法人的避风港。
之后看看能不能大家聚在一起实现一些好玩的东西。

    ✌还是很怀念之前的坛子氛围,现在越来越感觉到大数据推送内容的单调且僵化,坛子复活我高举赞成!

    随便说点我的想法
    从初上大学认识关酱到现在已经成为社会人好几年,掰着指头算算在论坛里度过的日子也很长了
    个人的角度还是比较赞同你的想法,PC426创站初衷,“学会思考,停止盲从”,似乎并没有与普罗大众产生多少共鸣,
    相反以我肤浅的观点来看,现在互联网社会舆论的风气反而有进一步向偏激化、冲动化的方向发展
    大多数人,或是自愿或是被迫,往往都会被这个时代的信息洪流轰炸、裹挟,最后变得随波逐流
    这个时候假如能够让论坛回归以往,那么对创作者、读者、还有那些我们相识已久的老朋友们而言,确实是件好事
    希望在经历了种种困难停摆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还能把论坛带回最熟悉的那段时光
    人嘛,总得有点浪漫,有点仪式感,有点追求不是?

    PS:你说让感兴趣的读者联系你,可你没放邮箱地址啊你个小笨蛋www

        当了社畜感觉只能在水区写写社畜日记了,Haiyaa~无法产出的无力感~ (*꒦ິ⌓꒦ີ)
        不过总感觉这里是个能回归的好地方,网上的信息混乱其实除了微博视频网站那些,我更多感觉到的是在更私人一些的社交网络比如空间朋友圈,过了那么多年,周围的人关注的东西已经变得非常传统且现实了,╮(︶﹏︶)╭
        有时候自认为很好的照片或者整活完全得不到回应,阅读的心得摘录的句子也会被打上"文艺"的标签恭维一番,纯粹的分享,家人朋友同事大多会打趣于我的不务正业。
       对于初衷的学会思考,停止盲从我也有对生活层面的理解。就是我们不能被既定的生活的规则所束缚,得去思考并实打实探索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不过可能现实原因自己也没办法创作多么优质的内容,虽然在4总等一众大佬面前还是会总想着自己的无聊日常和随手一拍的照片拿不出手
        但看看自己多年前的帖子也是啥都不怕,顶着4总这句话独自面对社会的对困难和危险, 不断受挫、并发起挑战、 在一个甚至多个领域独当一面, 这才算对生活掌握了主动权, 这才是完整的人生"到处折腾也是倍感欣慰。
        而坛子的方向,我觉得就是让大家找回分享的初心,并在这个过程中总结自己生活的得失,技能的进步。

      m9( `д´ )!!!!越说越正经了,总之就是大家一起玩的开心!!!

        飘X00草帽 是这样,论坛这个模式被社交网络取代后,考虑到信息传播效率的问题就去做了视频,其实做视频的初期一直到2015年效果是相当不错的,可惜2015年之后开始网红经济,内容的创作环境就开始迅速倒退了

        现在应该是倒退的末期,整个互联网的互动甚至开始没有逻辑,每天被推的全都是垃圾内容浪费你的时间,估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回到以往论坛和博客的模式,让自己的分享和讨论真正属于自己,而非平台

        总之先小小的尝试下,然后感觉可行后就正式搞起来了

        即使我只是一个没有技术的小透明,这段时间以来我也是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创作,不会考虑所谓的“流量密码”(例如最近的B站竖屏短视频流量加持、稍早一些的短视频高完播率创作激励加成、更早一些的劲爆封面、标题等等),尽管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数据上会比较难看。
        我一直认为,假如创作被流量绑架,做什么东西都要考虑到流量的话,那创作出来的只会成为“恰烂钱的低创”。可惜的是,这类“低创”正在一步步蚕食我们的互联网生活。
        只有按照创作者自己的真实想法创作出来的,才能够称之为作品,哪怕这个作品并不完美。

        另外,现在的互联网上有着很多“二极管”,他们的观念里非黑即白,看着就会让人感到高血压...有些时候明明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还会问出高血压的问题...再次意识到了能够有自己的思考是多么重要啊。

          qoakzm765 这个问题在几年前也让我纠结了很长时间,因为本来应该是体现自己积累和个性的创作活动,渐渐变成了考试做题,封面和标题要符合基本的要求,内容也要去挖掘算法是怎么想的,内容的构成还要考虑现在流行怎么弄,一整套弄完了之后相当于把自己关在这些条条框框里,这真的不是在写语文作文?

          而且定这些标准的人,他们到底有多少积累?是从什么时候接触的内容领域,他们是否自己真正有创作能力或者哪怕真正创作过东西?很可惜中间接触的人只能感受到肤浅。

          但是,如果你自由的创作,那么上面所有的“评分标准”还是会套用在你的内容上,这就造成了你和看内容的观众与流量的背离,结果上就导致你辛辛苦苦做的内容,观众也认为不错的内容,被冷冰冰的程序以及按照标准操作的人认为是垃圾给扔了,不仅心痛,还会导致你做的东西并不会被更多的人看到。
          而且只是用平台当图床或者存视频大家看的地方也不行,还会遇到没道理的审核标准,导致你的内容要被砍或者回复被吞,这样的话连最基本的功能都没办法正常使用。

          所以先停更放个假,然后大家一起弄个快快乐乐没有干扰的圈子可能会更好

            还是会时不时回来看卡、曾一度以为论坛要没了、现在听到这个好消息还是蛮不错的、支持!

            之前论坛的氛围一直很好,希望能保持,不希望变成互撕的场地,现在网络上已经没有多少安静的地方了。

            在网络时代以前,电视报纸是唯数不多的大众媒体,造就了一代人“标准化”的人生,喜欢相同的歌星,为同一个节目喝彩,这种一元贫瘠背后是少数人所享受的对信息的垄断红利,到了自媒体时代,开始有了不同的声音,各种小圈子亚文化也破土而出,但对于日趋饱和的信息爆炸时代,有时候筛选成本要比获取成本高上很多,而这就成为了自媒体时代背后收割者的好工具,比如通过算法牢笼控制你的思维等等,信息时代就像热带雨林,看似茂盛繁荣,但或许却极度贫瘠

            看了下自己最后一次发帖时间还是2019年,真怀念以前那没有疫情的日子啊,也写点想法,与诸位共勉吧。
            如今自己总是反复回想起十多年以前那段草莽丛生但自由的互联网时光,那段抱着电脑应用文萃《从0晋升200%网络高手》杂志一步步学习拨号上网、电子邮件、即时通讯,懵懂地开始接触网络的时光;那段可以在聊天室里侃大山的时光,那段在浩方对战平台打CS以及分享自制地图的时光;那段在BBS上和人交流游戏心得和动画电影的时光;那段谷歌和油管可以随意浏览、以及使用BT、网际快车下载各种乱七八糟东西的时光;那段泡在论坛和贴吧学习DIY硬件的时光;那段百度真的能搜到东西的时光……虽然现实一遍又一遍地提醒自己,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一如当下不再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不可避免、大争之世的大幕已然拉开,不应沉湎于回忆中不能自拔,但就是很难不去回想,真的没有办法。
            前面@Earture 说,网络时代以前,电视报纸是唯数不多的大众媒体,造就了一代人“标准化”的人生,喜欢相同的歌星,为同一个节目喝彩。个人来看的话,一方面或许正如其所说这是一种“一元贫瘠”,但另一方面这也同样是一代人共同的集体记忆,而不分天南海北与阶层。而如今,这样的集体共同记忆已经越来越稀缺、越来越割裂了。
            曾经李北方有两篇文章的标题给我印象很深,一篇叫《如何在这个新媒体的时代健全地存活下来》,另一篇叫《倒退就隐含在进步当中》,放在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无异于一语成谶。如果说以前的互联网里寻找稀缺资源好比是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寻找绿洲,那么如今在泛滥的信息轰炸里寻找有价值的东西就好比是在汪洋大海里捞针。说起来都了解本土资源产出(包括知识分享、文学作品等等)逐步枯萎凋零的现状,但如果说以前那些被和谐被封的还都是出自某个“官方”意志的话,而如今一些甚至是相当数量的“网友”们则是自己主动参与了这场自我绞杀。为了反对他们所反对的东西,不惜通过自发进行举报等手段主动让其从互联网消失,AO3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标志性事件。何其讽刺的是,那些声称反对“通过解决有问题的人来解决问题本身”的人,却忠实地身体力行着他们自己所反对的东西。
            此外,除了通过大数据算法有意无意制造的信息茧房再加上别有用心的人甚至可以人为塑造集体记忆(认知战真不是空穴来风),网络舆论环境越来越极端、越来越乌烟瘴气,像是知乎这种原本交流知识的平台都早已成为了各路颜色人马键政的主战场,从中都能一窥各方分裂之深以外,也不知道是拜越来越严格的审查和控评机制,还是信息碎片化,抑或是别的原因导致,不仅仅是“二极管”和魔怔人本身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犬儒主义横行,分歧多于共识,党同伐异多于求同存异,只相信自己所愿相信又不承认并用其指责别人,缺乏真正的共情而嘲讽共情、却又很容易被带着狂欢。不仅如此,这些事情所反映出来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等等方面都出现了明显的退化(典型的就是翻来覆去复读抽象话),更让人感到忧虑,这个事情的严重性我觉得已经不能仅仅认为是盲从的问题了。并且说实话就连我自己也感到,自己的很多思维逻辑和观点也都是碎片化的,又难以通过语言和文字完整顺畅地表达出来,即便是敲下这些话都花了我数个小时时间,还得反复删改,光是那种感觉就糟透了。
            这是一个想象的大共同体已死,正如30多年前倒下并解体的那个红色巨人,剩下一些四分五裂的小群落在抱团取暖却又主动或被动地以邻为壑的时代。这是一个大淫妇率兽食人,而人争相食的世界。至于未来如何,我只能说毕竟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是,经历风雨的代价,我很不乐观。

            PS:话说回来,我第一次知道426还正是在玩家堂论坛,大概是09年到10年左右吧,那会我还在电源板块混那里大佬多,说话又高深,我超喜欢在里面的 如今玩家堂论坛也已作古,只有用回忆以作凭吊了,哎。

            对于我来说,PC426是个【托马塔克】;
            [文具少女]这个想法诞生、发芽、成长的过程都发生在坛子里;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我通过关酱的文字感受到了想要做些什么的冲动。
            当时刚刚认识阿帽,帽子说“文具拟人又文艺有贴近现实,比枪啦船啦高到不知哪里去了”,这句话到现在还是我的社团工作手册的箴言(笑)。当然18年把本子做出来之后,需要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实践的过程也是认清自己软弱的过程。
            期间关酱从霓虹回到哈尔滨的时候我在松北还感动的悄咪咪流泪(QuQ)
            时至今日发现自己所处的环境和五年前相比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但什么也都改变了。
            在PC426里可以坦率的讲出来自己的想法,交流、思考、纠缠,然后[缘]就结下了。

            a month later

            guanyuhan426

            我在网上看到的一段话写的很好,当时保存了,可惜现在原文已经没有了:
            今天国内发达的社交媒体,以及自媒体平台,依赖创作者以及产出者之间的互动这一点,比资本家依赖劳动者更深刻。
            所有这些爱好者,无论是文史类的,还是DIY的,亦或者是计算机软件编程的。都是对今天中国社会以金钱和和权力为支柱的主流社会价值体系的反抗。
            在这种群体的行为和行为方式里,隐约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大型社会实践的检验,更能看到:革命者不光擅长打碎一个旧世界,更擅长建设一个新世界。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人本身。而在今天的生命政治劳动现象里,一切生产劳动,最重要的产品并不是那些无法批量工业化生产的产品,而是参与生产劳动的人本身。
            要想打破一个旧的、落后的价值体系,就必须先树立起来一个全新的、先进的价值体系。图吧垃圾佬,各种母婴群,各种DIY群,各种软件应用群,就是有意识无意识的通过这种劳动,并且将这些劳动的成果无私的分享给周围的人,建立起来了全新的、先进的价值体系。
            于是在这些人的社会生活中,除了日常的权和钱的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之外还存在了其他的价值体系,他们这些人的生活逻辑,立刻就变的立体了起来。而他们的生命的意义,又具备了其他更多元的意义。在现实的孤独境地之外,又重新建立起来了属于自己的灵魂栖居之地。
            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群体和这种群体的行为,就是在日常生活里实践共产主义。真正的共产主义,很可能就是从这种致力于消灭信息差,共享非物质的劳动成功开始的。而这种非物质的劳动行为,在创造着可能是未来世界最有价值的劳动成果——知识——的同时,也在创造着全新的共产主义的劳动者。在这种集体的劳动行为里,还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社会模式的可能——充分的劳动、充分的共享、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简而言之,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形式。
            虽然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社会,主要还是一种上下级的文化所统治的。而这种上下级文化还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被强制的应用于各种生活关系里。比如亲子关系,恋人关系。但是在各种“生命政治劳动”里,中国人开始体会到一种左右的文化关系。而这种“生命政治劳动”不仅仅是在个人各自的生活里面对的种种权力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压迫的消极的逃避,同时还是一种对今天权力和消费主义为主导的社会文化的积极的反抗。

            以下为个人想法。

            喜欢冷漠的原子化社会。
            互联网原本是为了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现在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无论网络是否开放,获取信息都是不对称的,这就会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PC426如果打算尝试为大家解决这些问题,自然而然就应该从拜托这个不对称开始(类似不用考虑现在大数据喜欢推什么)。
            但正如原子化社会一样,趋于利益的或者说论坛价值观、发展将完全取之于参与者的我们,大家(只)会去看想看的(这没有错),创作者也会去迎合观众去进行创作(必然)。

            以前我有更新日语学习类的帖子,虽然现在没有在做了。不过一直都有在三次元做教学(线下线上学习班类,辅导等),也将在日本的所见所闻将给那些新时代的年轻人,偶尔也放以下4さん的视频,和他们讲讲以前疯狂的日子。

            逛论坛的时间少了,打字显得非常吃力,变得不喜欢向陌生人(论坛模式)讲述自己的事情,但心中的热情却丝毫不减。
            喜欢一句歌词,介绍给大家作为结语。

            正しさとは 自分のこと 強く信じることだ
            所谓的正确 就是坚定地相信着自己
            - 「進撃の巨人 The Final Season Part 2 Ending」より

              6 days later

              Eternal_Ys

              以社交网络为主的互联网,只会把同文同种相同观点的人聚集在一起,然后党同伐异,不是融合包容,而是分裂对立。
              过去的互联网是在分享,现在到处都是营销,说互联网已死,过去的互联网确实已经死了。

              8 days later

              时间过得真快呀.转眼已经好多年.从伊豆到现在…

              8 days later

              终于再一次的看到各种有趣的观点和讨论了、在现今说话之前加上防扛声明的当下显的尤为珍贵、

              18 days later

              回来了,都回来了,但回不到之前了😟😟
              上次发帖还是16年,当时还对日本有着憧憬想要去那边想尽办法搞学历,考证。
              后来学历搞到了,日语证也考了,但去日本的想法已经没有了,碌碌无为6年间,期间成为社畜,拿着5K双休的工资,呆在自我认为的舒适圈内几年,现在也刚辞掉工作,在家里呆着找着下一份工作。
              日语只是考了N2,在想要不要考N1,明天开始报名(不一定抢得到名额),因为好久没有复习日语了,估计里面的知识也早就忘光了。
              看着4总的变化和经历,在看6年前的我和现在,好像没有什么改变。😞😞

              a month later

              我到现在才知道复活了,我火星了

              6 months later

              好久好久没回来了,居然真的复活了。
              时间过的太快了,一转眼也从中二高中生变成……硕士毕业之后的待业人了🤣

              关于大数据推送的问题,仅从技术上来说(暂时涉及心理、社会、政治和哲学),其实我认为是一个从“主动搜索信息”到“被动接受信息”的一个过程,或者说倒退。当代互联网最大的问题无非是垃圾信息的泛滥和信息茧房的形成,从而让用户沉溺在虚伪的认同感和党同伐异的快感中,而如果我们将时间拉回互联网建设的初期,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一个概念——”图书馆“。

              如果没有互联网,人类是如何存储大量信息和知识的呢?一个最经典的媒介就是书籍,而存放大量书籍并提供查询和阅读服务的机构就是图书馆。而如果我们回看早期互联网的构想就会发现,其实所谓的”网页“,一开始的设计思路就是”并不存储在本地主机硬盘上的文档“。也就是说,建设互联网的初衷之一,就是让一个计算机可以读取存储在其它计算机上的文档,从而构成一种分布式的信息存储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任何一个主机都可以访问其他主机中的信息,从而做到高效的信息存储和交流。只是后来,人们发现用于存储信息供其他主机访问的机器可能需要更高的性能和更专门的功能/服务,所以才有了如今的客户端/服务器的区别。实际上所谓的服务器也是就是一个计算机嘛,只不过为了应对大量的访问请求和处理的需要,用作服务器的计算机和家用计算机之间的硬件和软件确实很不一样。

              截止到这个阶段,互联网其实也就是一个分布式的图书馆,并且支持更快速的信息检索和查阅。由于分布式的缘故,通过设置对信息的冗余存储,互联网可以增强系统整体的鲁棒性,也就是在部分节点丢失的情况下重新恢复整个系统的信息的能力,这也是一开始美国国防部发展互联网这个新事物的最最开始的原因。那么,在这个阶段,人们是如何使用互联网的呢?其实也很简单,就是通过类似于输入网址的方式(很多不同的网络连接方式本质上都是通过一个类似于”资源定位符“的东西来定位和访问的)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而这个过程,是一个极其主动的过程,它要求用户知道”信息在哪“。同样的,图书馆也是一样,传统的图书馆只是陈列了众多的书籍,读者需要自己走进对应的房间,在对应的书架上搜寻自己需要的书本。

              在图书馆和互联网的发展中,有一个技术是极其类似的,那就是检索系统。对于图书馆来说,由于可能存放了过多的书籍,导致读者无法快速定位,于是就发展出了“图书分类法”,而每个图书馆也会把不同类别的书和不同的阅览室/楼层绑定起来做一个表,这样读者就可以根据这些索引快速找到需要的书籍了。而互联网也是如此,在早期的时候,用户需要记住具体的网页节点在整个互联网域名树状结构中的位置,才能精确打开对应的网页/在线文档,而后来也出现了利用超链接的快速索引网页。用户可以像查看读书馆的引导指南一样,搜寻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且找到对应的超链接,一键进入想要的网页。直到搜索引擎的出现。

              搜索引擎的出现改变了很多东西,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对用户屏蔽了那样一个全局的信息索引,仅仅向用户呈现了用户所关注的信息的相关内容。举个例子就是,当读者进入图书馆的时候,图书馆中没有任何关于楼层/阅览室的索引信息,读者只能去前台询问是否馆藏中有自己感兴趣的书,而前台服务人员则会通过内部的索引来帮助读者查询,并且仅仅告知读者查询的结果,而不会透露查询的过程。虽然搜索引擎依然提供了用户一个“主动查询信息”的机会,但是用户已经没有办法去在新的信息间“漫游”了,而我觉得这种“漫游”或许至关重要。

              想象一下,在久远的过去,一个古希腊贵族(不用下地干活也饿不死,有人养着没事就思考问题打发时间的那种)走进了城邦的学院或者神庙,他的目光被一列列的书卷/泥板所吸引。他发现了一摞摞关于航海贸易如何坑对方的记载,也发现了一摞摞关于宙斯如何到处留种的神话记载,又发现了一堆堆关于过去10年内的祭祀情况的记载。接下来他会怎么做?如果他家里曾经从商,他可能会一开始就翻阅关于海洋贸易的文献。但是就在他集中注意力阅读了一上午之后,他可能会觉得有点累,有点饿,于是他回去找吃的,然后“看点别的什么东西来调剂一下”。而这个“看 点 别 的 什 么 东 西 来 调 剂 一 下”的想法,正是拓宽这个贵族的眼界/知识储备/世界观的钥匙,也就是从这个微小的想法出发,他开始走出了曾经的“舒适区”。

              当人们漫游在书架之间的时候,人们是可以以一种近似随机的方式,与这个世界上的不同的知识和信息进行相遇,而这些相遇是自己所不可控的,也就充满了未知和可能性。而如果出现了一个前台代理人/搜索引擎将这种全局的知识索引藏了起来,那么我相信,上文中的那个希腊贵族,不会想要去阅读海洋贸易以外的著作,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这间神庙里面除了海洋贸易以外的著作还有什么。除非……他让前台给他推荐一下其他的书籍……

              于是,事情就更糟糕了,大数据推荐算法出现了。在这里,前台可以向这个贵族推荐他最想看的希腊神话,也可以推荐关于街头巷尾的故事的记载,但是前台也可以故意隐瞒关于过去10年内的祭祀情况的记载。于是,信息被垄断了。更可怕的是,如果这个贵族觉得前台小哥推荐的很好,可能从此以后他都不会去主动询问他想看的书籍了,他会直接要求前台小哥给他推荐他想看的书,而这就是当代互联网的现状:人们甚至连搜索引擎也不愿意使用了,反正主页上可以得到自己想看的内容。

              于是……信息茧房出现了,回音壁出现了。人们变得越来越自我肯定,乃至最终变得极端。毕竟,推荐算法的底层原理,就是找到用户的倾向/偏好,然后去满足这种倾向/偏好,而这一切最终又加强了用户原有的倾向。最后,这种满足的螺旋就将人推向了极端。

              所以,就目前来讲,或许重回图书馆的古典时代,是一个可行的方案(甚至无需开发新的技术和工具)。我们应该重新将知识和信息的索引还给用户,我们应该在主页上呈现一个全局的信息索引以供用户漫游,并创造无数个用户和全新的知识、见解、观点、领域之间相遇的机会,从而面对一个真实的世界。

              当然,从细节上来说,可能仅仅将索引放在主页上,依然不足以引起用户的好奇心,因为光看一个类型的标题(“水区”、“日记”、“分享”等等)可能无法让用户理解这里面到底是什么。所以,一等程度上的展现某个标题下的内容或许是必须的,用户需要通过对这个分区/类型的帖子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才会得出“是否要点进去看看”的结论。那么,这里的部分内容展示需要使用到“推荐算法”以来达到“最具代表性”的展示吗?我觉得还是不需要的,一个随机算法就够了,在每次用户刷新主页的时候在每个分区下随机抽取固定数量的帖子,我觉得就够了。毕竟,漫游的关键是随机性。

              不过,这种重回图书馆时代的方式,是比无法吸引到更多的用户。在推送为王的当下,还想要主动思考和主动搜寻信息的人本就不多。不过,或许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自救者,人恒救之。

              PS:有感而发打了很多字,内容没有经过二次校对,可能会有大量的笔误。感谢阅读~😝

                现在甚至有个很危险的状态,能否还能有能力主动获取信息会成为接下来存量博弈阶段中决定你是割别人的,还是你是被割的那群人,而且最近两年能感觉到你也很难把要被割的那群人拉回来了,他们会义无反顾的去跳坑,估计是推送算法已经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大脑,甘愿被割的那群人接下来还要面临和AI竞争的压力,看起来是有些残酷的

                  guanyuhan426 感觉就是,一部分身处信息茧房而不自知的人,已经习惯于不用独立思考的大数据推荐环境了,这个时候去和他们说独立思考什么的他们还会觉得莫名其妙,可能已经形成思维定势了吧

                    SkipM4 先自救吧,疯狂的时代保持持续的清醒已经很不容易了

                    ALENAVENGER 其实那个时代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除了网易搜狐雅虎谷歌这种门户,也就是BBS了(捂脸)但那个时候BBS还有早年的贴吧都是好多好东西(说到贴吧,17年以前内容直接消失这个真的是国内互联网极重大恶性事件了,我认为产生的影响和意义不会亚于谷歌和油管被BAN)

                      guanyuhan426 如果是别人的话我都是一律“放下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请一路走好”;如果是至亲之人,实在没办法也只能陪着一起跳火坑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而言。

                      12 days later

                      JackyMuyi 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历史对于文明的意义是重大的。记录是重要的,而失去记录,则是重蹈覆辙的前奏。一次次的失去记录,则是一次次重蹈覆辙的前奏。

                      4 days later
                      a month later

                      哈哈, 差不多关注10年了.
                      最真切的感觉就是各种流量的APP都划分成了一个个阵地, 每个阵地有各自的风向标, 十分可怕, 一旦沉迷一个就走到黑了

                      13 days later

                      我眼中的PC426 是以DIY起家,包含大量摄影,动漫,二次元文化等的交流社区。 我希望未来的PC426深耕技术内核的属性不要改,紧跟当今年轻群体的兴趣爱好不要改,论坛吐槽宣泄的特质不要改。同时内容审核是有必要的,确定审核标准(红线)是最重要的。一点浅见,祝好。

                      a month later

                      ALENAVENGER
                      平台化以后,各平台相互封闭,平台化壁垒导致搜索有用的信息变得更麻烦。

                      3 months later

                      在B站看到动态马上就过来了。这个号也好几年没登录了。一转眼,十年过去了

                      8 months l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