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视频链接,想看骑行和逛街vlog的小伙伴们还请移步比利♂比利
上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K1oYNEBw/?vd_source=4c05499005cd0e5b52d2308c9773817c#reply243863223297
下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h1CYrE4X/?spm_id_from=333.999.0.0&vd_source=4c05499005cd0e5b52d2308c9773817c
这次的日程规划是1号出发,4号返程,路线为无锡→衢州江郎山→屯溪→太平湖→无锡,总日程4天3完,总里程约1280公里。骑行的部分倒没有太多可说的,体验好坏与否取决于选择的路线是否有趣、骑的车子是否好玩、个人技术是否熟练。选择摩托出行也是太了解五一、十一这些长假时主要公路会是个什么路况,汽车堵得水泄不通,而摩托凭借车型优势可以灵活选择路线穿行于车流之中,几乎不会被堵在路上。
至于摩旅是个什么滋味儿嘛……简单来说,摩旅不是欢笑满堂,而是苦中作乐。只是对我而言,骑行本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到达某个平时不会去到的地点,看到某种平日无法寻觅的风景,则是另一种享受。因此路上的风吹雨淋、辛劳疲倦,对我来说都属于彩虹前的风雨,我不会选择为了吃苦而吃苦,但我可以为了自己的爱好而努力克服困难。
Anyway,这次还是主要想聊一聊我的随车器材。
我一共有三台拍摄设备,分别是大疆Action4,A7CR和大疆Air3,咱一个一个来唠。
先说Action4。这台设备是我今年3月份买的,主要就是为了记录骑行,也是直接选择了全能套装。在选择运动相机的时候稍微比较过一下Action4和隔壁的Ace pro,说实话我觉得双方的实力在伯仲之间,后面想了一下还是为了更好的日间画质选择了Action4,毕竟底大一级压死人。暗光环境反正所有运动相机都很拉跨,我反而没什么好纠结的,我一般也不愿意大晚上出去骑车,因为摩托的照明系统真的比不过汽车,晚上要耗费的精力远超白天。对于运动相机我倒是没什么建议,基本真的就是大疆和insta喜欢哪个牌子选哪个就行了,当然作为大疆用户我要夸一句,action4的磁吸底座是真的特别好用。什么,你问go pro怎么样?——都2024年了你怎么还在问go pro?
不过,虽然我对于go pro卖的死贵还一直挤牙膏的行为嗤之以鼻,但得益于其深耕运动相机领域多年的生态,着实给了我们很多选择。无论是大疆还是insta,大家的支架生态都是完全兼容go pro的——倒不如说,其实这些支架的连接方式和孔位就是go pro定下的标准,后来者们也只是坐享其成而已,当然对于用户来说是个利好消息,PDD上随便搜搜就能找到大把配件可以选择。我自己选择的主要方式是头盔底座,通过3M胶粘贴在头盔下巴处,视频中我的POV都是这么来的。这种方式能够自带超强防抖(颈椎),同时镜头跟随我的头部自由转动,我的注意力在哪边,观众都能一目了然,有比较好的代入感。后市场还有大量的夹具底座,可以固定在车把、护杠、乃至前后轴等位置,获取许多极富创意的车载视角,那些我就还没有探究过了。
另外我还选择了挂脖支架和肩带支架,来支持第一人称步行的视角。这次由于精简行李的缘故就只带了背包肩带底座,目前使用下来体验尚可,不过后面剪辑时发现有些视角有点歪,看来以后得开启地平线稳定功能了。想看挂脖视角的可以去找一下我五一露营的视频。
其他的一些配件,对于骑行来说必备的两个就是滤镜和防风棉套。先说下滤镜,说是必备是因为,如果想要获得摩托车风驰电掣的速度感——尤其是在合法的速度范围内获得观感上极强的速度感——那么就必须得到一个合理的动态模糊效果才行,那么它就对相机的快门速度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我目前的拍摄设置是4K25P,快门固定在1/50,ISO自动,夜间不戴任何滤镜,阴天选择ND8,多云天气或早晨、临近日落的下午时分选择ND16,晴天、大中午太阳直射时选择ND32,目前来看效果还不错。至于CPL,倒是从来没用过,目前也不准备用。防风棉是另一个骑行必备的配件,Action4的降风噪能力不能说没有,但你要说它有也有点不讲道理了,基本上时速30以上的音频就不可用了(我骑Z400,没有风阻保护,如果ADV或者大踏板等有大风挡的车或许会好一些),想要同时录下发动机和排气音,防风棉是必须的。
接下来说说相机。相信不少小伙伴都看过我年初发的A7C2的帖子,不过时过境迁,半年之后我已经换成了A7CR,而现在的主力镜头群也变成了适马17 F4+24-50 F2.8 G+腾龙50-300 F4.5-6.3。换相机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想要更高的像素、更好的静态画质,同时依然保持便携这个主要属性。从2870换到2450也是为了获取更多一些的广角空间,因为我个人对50mm非常熟悉,长焦端多出来的那20mm对我来说倒不是很重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一直在关注腾龙的50300,购入之后它可以完美衔接上50之后的焦段。目前我对自己的这套镜头配置已经是一个十分满意的状态了,基本上是在足够便携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达成不错的画质表现。这套组合我主要的纠结点其实还是在长焦端的选择上,当时我关注过原厂的70200F4,腾龙的70180,50400,50300,乃至适马的70200,最后考虑了体积重量,选了50300,使用到现在我对它的性能也十分满意。
以上是50300拍摄,照例右键在新标签页打开可以看大图。
以上是2450G拍摄。
A7CR到我手上用了差不多2个月了,和C2相比其实在操作上是完全相同的,唯一的区别就是这块6100万像素的传感器,在光线良好或者使用架子长曝光的情况下,全分辨率大图确实非常惊人。高像素机器最大的弱点当然就是夜景表现不佳,噪点比较多,不过我用到现在倒是对这一点已经持无所谓的态度了。入坑摄影这么多年了,早就过了聊参数聊数据的时候了,创意和想法永远比画面上那么点点瑕疵重要的多。啊,另外还有一点,CR之于C2的不同之处在于,CR是有完整的机械快门的,而C2只有后快门帘,所以CR在机械快门模式下作动的那种“咔嚓”的感觉会更让人心情愉悦一些。
再来说说无人机。我是前阵子去大疆店里把2S置换成了3,只是为了它上面多出来的那个70mm长焦。使用下来确实能给画面带来更多的选择,构图也好景别也好都有了新的视角,至于它到底值不值这些差价……我认为值,这个值里面还包括了新的RC2遥控器。从手机遥控换到带屏遥控,最大的区别就是我再也不担心降亮度了。RC2的最大亮度不高,600nit,说实话在大太阳底下还是有点困难,但是只要找个树荫,或者像我一样带个宽檐奔尼帽,就足够看清屏幕细节了,而且续航也不错,至少我飞机飞完了3块电池,遥控器电量只掉了1格,还是比较推荐升级的。
每次飞无人机时也总有好奇人士过来围观,询问价格,还有值不值得买等等。我自己的看法是,不要把无人机当成一个严肃的内容创作设备,而是给你带来意外之喜的小玩具比较好。无人机能够补足我们普通人永远无法看到的视角,光凭这一点,对我来说就够了。很多地方,可能我第一次踏足,也就是最后一次;很多风景,可能我第一次看到,也就成了绝景。我不会用过于世俗的眼光去看待无人机的价值,对我来说,一年里它能飞起来一两次,给我带来几十秒精彩绝伦的独特画面,它就值得。
顺带说一下我自己对于购买无人机的看法,AIR和Mavic系列我就不说了,预算够直接买就行,不需要考虑别的。主要说一下入门,我推荐入门直接买到mini 4 pro或者Avata 2这两台飞机,至于要选哪台,取决于你想要的是拍摄内容更多还是玩乐内容更多,更低级的无人机我自己不太推荐。像这次出门,有个老哥带了一台neo,但在江郎山山顶风很大,完全没法飞,第四天在太平湖也一样,山谷间有横风,他只敢在岛上十来米的地方慢慢晃悠,活像一只大头苍蝇。所以说,无人机要具备基本的安全和抗风性能才能有效发挥它的作用。
以上,就是想跟大家唠唠的全部内容了。
最后给自己的视频求一个免费的赞就好啦~
感谢各位观看阅读,咱们下回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