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color=Black][backcolor=Black] 索引 [/backcolor][/backcolor]
[backcolor=Black] 前言 [/backcolor]
[backcolor=Black]注意:文章信息量略大,大家可以逐个章节查看然后将不太明白的部分回帖交流。
[/backcolor]
- 刚好临走之前已经没什么东西可折腾,就为大家带来一些实质的福利了。
- 那就是如何充分榨干手中的设备,利用环境以及拍摄手法的改善,让手持卡片机的各位也可以拍出养眼的图。
- 很多有爱的网友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很想与其他网友分享自己使用某款产品的感想,但是自己手上只有一个卡片机,而很多观众老爷都比较挑剔,所以经常会出现认认真真写了内容和感想,但是只是因为图片不给力,所以文章的反响并不好,并且实际经验也表明,一篇评测是否受到欢迎,很大程度依赖于图片。
- 为了让自己的图片养眼而去买高端单反什么的。。。只有土豪才能做得出来。
- 我自己其实就是从使用卡片机拍摄评测图片开始的(卡片机+浴霸组合是真正的起点,后文会为大家演示这个方法),慢慢折腾出现在的评测图片水准。
在这个过程中得出了一个结论:只要方法得当,卡片机也可以拍出至少不会瞎眼的图,其中的诀窍就是利用环境和手法避开卡片机的弱项;同时,如果方法不得当,中高端单反拍出的图可能感觉上还不如卡片。
对本文的思路和结构做一些简单的概括:
本文会略去所有理论讲解,从简单直接的实践角度为大家描述技巧,这也是考虑到大家简单而直接的目的:如何快速提升评测图片的质量,这样应该可以让大家伸手伸个爽。
- 开篇的两个章节,会从不需要白色背景、并且弱光的环境下入手,为大家提供在弱光环境下拍摄图片的一些技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尝试向大家表述明白摄影设备中影响画质与图片“感觉”的三个参数——ISO、光圈、快门。
- 对以上三个参数有了基本概念后,第三个章节会简单为大家分享一些弱光环境下的用光技巧。
- 第四个章节,会为大家解释很多人使用卡片拍出的图片为什么有畸变、如何避免畸变,尽量把“弧形的主板”这种问题解决。
- 第五个章节主要介绍目前我用在评测中的图片拍摄方法,也就是使用低端单反/微单/卡片搭配引闪器以及室内闪光灯拍摄高质量图片。
- 第六个章节是一个视频资料,让大家了解如何在PS里高效率的抠图,这样只要原图没问题,我们都可以得到让人感觉很干净的、纯白或者纯黑背景图的产品照。
- 接下来的几个章节会为大家介绍在无力购买室内闪光灯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常见的光源:日光、节能灯光源、浴霸等等拍出有产品照感觉的图片。
- 最后一个章节是最上面章节的综合汇总,主要尝试培养一下大家对构图的感觉。
下面开始文章。
首先放个图吸引大家,经过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积累,我们都可以只利用一台显示器、一支5W的节能台灯,以及一支三脚架,为浴衣miku拍出这样的效果:
拍摄环境,如果你有更恶劣的环境,也欢迎提出,我们一起研究挑战方法:
[backcolor=Black] ISO——使用低端设备最应该注意的参数 [/backcolor]
- ISO(感光度),其实是导致相机定位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 感光度越高图像越亮但是噪点就越多,越高端的相机,在越高的感光度下噪点越少,所以考验高端单反的应用环境多数在夜间,或者演唱会等环境。。
- 感光度的原理在这里不再占篇幅说明,大家可以自行翻阅(http://www.baike.com/wiki/ISO%E6%84%9F%E5%85%89%E5%BA%A6)
- 对于手持低端相机的各位,请在拍摄图片时务必注意感光度设置,尤其是产品照:过高的感光度产生了很多噪点,即使通过软件降噪,最终的图片也会感觉很模糊。
- 目前很多卡片机其实也提供了手动挡,大家可以手动调整ISO和曝光时间,建议大家拿到相机后,第一件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让相机在各个感光度下拍摄同样一个物品,然后在电脑上放大图片进行对比,得出超出多少ISO之后,会出现明显噪点的结论。
为了直观反映感光度对曝光、画质的影响,我使用500D在相同的快门和光圈设置下,对浴衣miku使用不同感光度进行了拍摄:
镜头使用佳能50mm f1.8,光圈统一f9(主要考虑到f9光驱的50 1.8成像最好),曝光时间1/50s。
ISO100:
▲只能看到隐约的图像,ISO100在不搭配三脚架的情况下一般只限强光下拍摄,但是最低的感光度就意味着噪点和成像质量最好,后文中出现的所有光线利用方法,其实都是为了让拍摄环境中的光线尽量强,从而使用更低的ISO拍摄图片。
光线不足、ISO又不想开高?只需要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法——延长曝光时间,我们可以通过三脚架实现,比如上面的成品图片,我就是使用ISO100、2秒的曝光时间来实现的。ISO200:
ISO400:
▲另外在这说下,越高端的相机,ISO的调整步进也会越少,不过对于低端单反可以依靠刷第三方固件,实现更精细的ISO调节。
ISO800:
ISO1600:
▲从这里其实就可以看出明显的噪点了。
ISO3200:
ISO6400:
ISO12800:
▲简直可以用渣画质来形容,很多人用单反拍出卡片机效果,其实就是因为在这些细节上不太了解。
成品图是使用ISO100、f5.0光圈、2秒的曝光时间这套设置完成拍摄的,并且亮度上其实要比ISO12800的更好。
成品图放大到100%细节:
ISO12800放大到100%:
▲
-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摄影玩家都喜欢买一个三脚架,三脚架的作用就是在长时间曝光的时候可以稳住相机,这样就可以通过长时间曝光避开相机在高感下画质糟糕的软肋。
- 当然,长时间曝光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避免噪点,还有很多其他玩法,这些更高阶的摄影交流帖子我会提及。
- 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拍照要用到会瞎眼的闪光灯,闪光灯在触发的一瞬间会产生很强的光线,这样相机就可以在较低的ISO以及较短的快门时间这两个前提下拍摄产品,当然,在上面的案例中是不太适合使用闪光灯的。
总之请大家为自己培养一个意识:绝对要通过各种方法避免使用高感光度拍摄图片,尤其使用卡片机,一个mini三脚架,或者其他可以固定相机的东西可以明显改善画质。
[backcolor=Black]
[/backcolor]
[backcolor=Black][/backcolor][backcolor=Black] 光圈——合理控制景深 [/backcolor]
光圈会影响到进光量与景深(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虚化效果),光圈的数值越小,光圈越大,比如f5光圈就要比f10大,这个时候f5设置下进光量更多,焦外虚化越明显。
- 快门:快门越慢,也就是快门时间越长,进光量越多,但是快门时间越长,就对相机在拍摄图片时的稳定性要求越高,如果曝光期间相机发生了震动,那么最后的图片就会“抖”,很多让人感觉撸多了的图片就是这样来的,所以慢快门最好有三脚架辅助;相反快门越快,进光量越少,对机身的稳定性要求就越低,并且快门速度越快就越容易抓拍到高速运动的物体,比如正在下落的水滴中倒映的像。
- ISO、光圈、快门最终决定了图片过曝(太亮)还是欠曝(太暗),但是它们又不只是单纯影响一种结果,所以每一张图片其实都需要在这三个参数之间进行一些探索,如果你对手里的设备足够熟悉,那么就可以略过探索过程,直接设置好参数进行拍摄,这个过程只能由大家来自行体会。
- 下面来对光圈设置进行演示,现在见到很多童鞋拍图都喜欢直接开大光圈,认为各种虚化图片才YY,但是光圈太大了反而会有反效果,光圈设置的原则应该是突出主体,或者为了某种合适的艺术效果。
- 下面我使用佳能50mm f1.8镜头为大家演示一下这只镜头搭配佳能500D机身,从f10到f1.8的景深变化情况,同时整个过程只调节快门,ISO统一设置为100。
- 同样,很多卡片机的光圈已经可调,所以这并不是单反、微单的专利。
光圈f10,注意miku身后屏幕的虚化效果变化:
光圈f9:
f8:
f7.1:
f6.3:
f5:
▲从这里开始,不只是屏幕会越来越模糊,miku的包子头已经开始虚化。
f4:
f3.2:
f2.2:
▲可以看到后面的屏幕已经虚化成色块。
f1.8:
▲这种情况就是严重不合适的光圈设置,因为很多并不需要的部分也一起虚化。
从上面横向对比,f5对于拍摄主体的凸出以及背景的虚化是最合适的,所以最终的成品图片我使用了f5光圈进行拍摄。
进行到这里,我们摸清了光圈最佳设置,就可以直接拍摄最终图片了,也就是ISO100的设置下,调整光圈为f5,然后微调快门设置,让曝光更合适一些:
▲设置:ISO100,光圈f5,曝光时间2秒。
节能灯的光线直接打过来,miku的脸看起来有些惨白,接下来我们再继续折腾光源:
[backcolor=Black] 弱光/单一光源环境下的用光技巧 [/backcolor]
重新贴一下拍摄环境的图片:
再重新放一下最终的成品:
▲尤其对于这种只有一个光源的情况下,用光会显得非常重要,这里体现出的不只是光线强度,还有光线的角度。
下面举几个布光错误的例子:
▲光线同相机一样的方向直直照过来,这是很多玩家会自然而然采用的方式,毕竟很多人直接使用闪光灯就会这样。
这种布光方法会导致被拍摄的物体毫无层次感,并且有各种惨白的感觉。
并不是说光线从相机的方向打到物体上的方式是错误,而是在这种情况下不合适,摄影是没有定论的,就是需要尝试,所以大家最好多折腾折腾,熟悉后就能大致了解什么情况下应该怎么布光了。
▲光线太强,过曝导致细节丢失,多见于使用闪光灯的玩家,有一个技巧可以防止出现这种悲剧,那就是把纸巾罩在闪光灯上面减弱光线。
同样,有的时候被摄物体过曝也是一种拍摄风格,所以过曝不等于不对,而是合适。
▲单一光源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当然这里的例子明显了一些。
有的时候,“阴阳脸”可以提升层次感,但是对于粘土来说还是算了。。。
▲光线从下方打过来,氛围果断变了。
▲上面曾经说过,节能灯把miku的脸照得惨白,而浴衣miku+屏幕上的背景,其实可以尝试搞出祭典的氛围。
一般在动漫作品中,想到祭典会让人自然想起来各种红灯笼,或者红色、偏暖色灯光的小吃铺,所以大可以在这个时候放弃颜色是否准确的纠结,直接把光源变红。
台灯缠上一半红色丝巾就可以达成这个效果,同样再经过反复尝试,图片就会看起来比较自然了:
▲另外如果要去拍一些硬件数码产品,合适的部分区域过爆、阴影、反光都可以突出产品的质感,或者突出主题,建议大家多作尝试。
[backcolor=Black] 防止畸变&不同焦段下的利用技巧 [/backcolor]
还是用两张图对比来说明这个问题,同样可以看到很多玩家的评测中给出的产品图片是这样的:
▲可能有人会说:这并没有问题嘛。
下面,和应该有的形态对比一下:
▲总体来说,之前的图片看起来略寨了点,原因就是上面的图片没有正确利用对应的焦距,或者在某个焦距下没有掌握好拍摄距离。
我们在看相机镜头的参数时,第一个给出的就是焦距,比如18-55mm、18-200mm、50mm、100mm……,焦距是什么,这里不再占篇幅解释,感兴趣可以看这里:http://baike.baidu.com/link?url=eMcot_mLXwYLSHecqwRYpcgJbVb61wY64RIFnMQUFfhVvc7-UM9ciP05WcWzoA249qHYJ1sMDX8IQx5xHPNSMK
这里只说几个最简单容易记忆的概念理解不同焦距的应用:
- 理解角度1:假如你在拍一张全家福,假设相机距离人群的远近是固定的,焦距越短,你就可以把更多的人拍进一张照片,焦距越长,一张图片里能拍进去的人就越少。
- 理解角度2:焦距越长,就可以把越远的物体拍清楚,或者可以把镜头看做望远镜,焦距越长,倍数越高。
- 理解角度3:对焦距离同样都是30cm的情况下,焦距越长的镜头越适合拍“微距”,这个时候可以把焦距长的镜头理解为放大倍数大的放大镜。
- 理想情况下就像上面说的,但是因为镜头不可避免的要产生畸变,尤其是边缘部分,所以如果拍摄距离与焦距搭配不当的话,图片拍出来之后你会发现物体并不是我们眼睛看到、感受到的形态。
- 这里需要大家记忆一个规律:焦距越短的镜头,拍摄时距离被摄物体越近,物体的形变越明显,所以距离物体比较近的时候,建议使用较长的焦距(卡片机的参数中,使用了xxx倍数变焦代替,这里也就是倍数更大的优先),除非为了突出某种效果(后面会演示),否则原则上不用较短的焦距(有的叫广角)。
下面是具体的案例:
佳能500D搭配75mm焦距的镜头拍摄罗技momo的包装盒:
佳能500D搭配50mm镜头,这个时候因为焦距变短,为了让产品与上面75mm中的图片中看起来一样大,我们就需要让镜头靠近产品一些:
佳能500D搭配18mm镜头,焦距进一步变短,所以镜头要离产品更近,这里可以看出明显的变化:
▲原本正方形的盒子已经被“扭曲”了。
为了让大家更加清楚地理解这个过程,我录制了视频:
佳能500D搭配佳能18-55镜头拍摄罗技momo包装盒,镜头从55mm变焦到18mm,这个过程中为了让包装盒尽量看起来一样大,我会拿着相机不断靠近产品:
[media=swf,500,375]http://you.video.sina.com.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114621073_1251297990_bhizH3YwB2TK+l1lHz2stqlF+6xCpv2xhGu2vlOmLAlQXAyYJMXNb9wG5C/UAc9F8noLHcwydP8i0R8saK1b/s.swf[/media]
同样,这种特性如果被正确利用,在很多地方其实可以让图片看起来更好,下面还是拿一张M-ATX主板做例子:
50mm焦距下拍主板:
18mm焦距下,靠近PCH散热片部分拍主板:
▲利用这一特性,我们可以让主板看起来更大,并且很突出PCH散热片部分。
换句话说,透视效果更强。
目前也有很多微单直接搭配了一个定焦镜头,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了解第二个经验了:
- 在相同距离下,使用不同焦距拍摄某个物体,最后图片经过裁切处理,如果排除成像品质等因素,我们最后将会得出几乎一模一样的图片。
- 也就是说,焦距比较短,又不想让物体畸变失真,我们可以与被摄物保持一定的距离。
同样用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佳能500D搭配18-55镜头,镜头使用55mm焦距拍摄图片:
相机位置不动,只把镜头的焦距变为18mm,再拍一张:
然后,我们把上图裁切,切成物体与55mm下差不多的大小:
▲可以看到这里并没有发生畸变,但是因为裁切过程中算是白白浪费了相机很大一部分CMOS,所以如果你有画质强迫症的话,这样的处理方法可能会有一些纠结。
- 总的来说,如果要以控制物体畸变到尽量小的状态,那么较近距离拍摄时要尽量选择较长的焦距,如果没有长焦可选,那么我们就让相机距离被摄物体远一些,最后通过裁切得到想要的图片。
- 另外在多一句嘴,说一下为什么拍摄产品照或者人像的应用中,很多很多人都喜欢用50 1.8——因为50mm定焦的结构简单,被动提升了成像品质、畸变控制非常优秀,无论远近都不需要担心上述问题,并且具备f1.8的大光圈,可以拍出相当不错的景深效果;50 1.8加近摄镜也可以获得不错的微距效果,50 1.8反接则又变成了个超级微距镜头,集以上优点于一身的它,售价只有550元RMB左右。
- 所以对于主要拍产品照或者人像的人来说,低端单反机身+50 1.8,再买一套便宜的室内闪光灯,就可以出很不错的产品找了,比如我。。。追求再多一些,添置一个60mm或者100mm微距几乎所有应用都可以通吃。
[backcolor=Black] 搭建廉价但专业的摄影棚 [/backcolor]
- 如果你的卡片或者微单有闪光灯卡口(热靴),并且支持手动挡(ISO、光圈、快门可以自行设置)那么恭喜你,你就可以只花费300多元,就可以搭建出一个摄影棚,拍出与我的评测图片效果差不多的成品。
- 从这里开始,我会从优质到不理想,逐一介绍几个典型光源下的拍摄技巧与效果,同时大家也可以体会到光源对摄影的重要性。
- 先从最理想的室内闪光灯开始。
这个章节中需要的材料:
- 室内闪光灯+柔光箱+支架套装
- 引闪器一套
- 可以充当桌子的任何东西
- 背景布(可以直接用白床单代替)
- 白纸(推荐挂历背面)
以上材料的组合,我们就可以得到很纯净的光源,并且布光方便,最终的结果就是可以拍出质感相当不错、也便于抠图的图片。
很多玩家会问,在我的评测中,纯白或者纯黑背景是怎么来的,其实就是让白色背景过爆,PS中就可以很容易地抠图,之后用纯白填充背景,最终就可以得到看起来很干净的产品照,抠图过程会在下一个章节为大家介绍。
然后按照下图的形式进行组装、布置:
▲先介绍一下先来说一下室内闪光灯。
上图的两个闪光灯是由闪光灯、柔光箱和架子组成的,这里首先介绍一个室内闪光灯的结构:
▲闪光灯的亮度会以多少多少瓦来标注,功率越高的亮度越高。
- 拍摄产品照的话,买130W或者150W的灯就足够了,另外亮度是可以通过旋钮无极调节的。
- 外侧是环形闪光灯管,中央是卤素灯泡。
- 中央的灯泡在闪光灯通电后是长亮状态,它的作用是让我们预览光线效果,并且提供一定的亮度让相机完成对焦。
- 外侧的环形闪光灯管,闪光灯被触发后电容放电,灯管会瞬间亮起产生强光,之后电容重新充电为下一次触发做准备。
闪光灯的原理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13713.htm?wtp=tt
▲之所以拍摄产品照优先使用闪光灯,是因为闪光灯管发出的光与日光非常接近,拍摄出的图片色调会比较准。
但是闪光灯经过使用后色温会发生变化,发生这样的老化后建议更换闪光灯管,室内闪光灯的灯管都是可以插拔的设计,所以不需要焊接之类的工作。
下面再说一下柔光箱:
▲柔光箱固定在灯头上,它的作用是通过一两层的扩散,让原有的光线变为漫射光,这样闪光灯的光线就会更柔和,并且照射范围可以扩大。
▲来说一下柔光箱的结构。
▲第一层布一般使用尼龙搭扣的形式固定在柔光箱上。
- 拆下来之后可以看到,在内部还有一层提供扩散以及反射作用的布,柔光箱内部使用有纹路的反光材料,一切都为了提供出比较柔和的光线。
- 一般购买闪光灯都会有柔光箱组合,所以这里不需要大家单独纠结选购。
关于引闪器:
闪光灯是通过脉冲信号被触发的,其实理论上可以使用相机自带的闪光灯来触发室内闪光灯,但是实际上因为闪光灯的放红眼功能,所以会提前触发闪光灯,最终导致图片漆黑一片。
这个时候需要用到引闪器。
引闪器分两个模块,一个是接在闪光灯的同步接口上,接收发射器的脉冲信号,通过同步接口让闪光灯亮起:
▲所以会有其中一个闪光灯上出现这样的东西,另外在多个室内闪光灯都在一起的时候,并不需要每一个闪光灯配一套引闪器,因为其他的闪光灯可以依靠第一个被触发的闪光灯发出的脉冲而被动触发。
▲不要忘了接这里。
▲之后把发射器插入热靴,也就是机身顶部闪光灯的接口。
▲引闪器的选择需要注意,因为有一些引闪器因为设计问题会出现延迟。
如果延迟比较大的话,在快门速度较高的时候就会拍出下面这样的图片,时候只能降低快门速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带来一些抖动的意外,所以引闪器的选择不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从工作原来上来说,CMOS是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
- 这个图片并不是因为镜头下半部分被什么东西挡住,而是在拍摄图片时,CMOS开始工作之后,闪光灯还没有亮,当扫描到画面1/4位置时,闪光灯才亮起,所以上半部分的画面才算正常,而明暗交界部分的柔和阴影则是记录了闪光灯由充电状态变为触发状态时的亮度变化。
- PS:CMOS上面的像是倒像,所以CMOS从上到下的顺序产生信号,而图片则是下面黑上面亮。
当然利用这个原理其实可以拍出其他的意外效果:
[backcolor=Black] PS下抠图的视频教程 [/backcolor]
使用屏录的方式为大家演示抠图的过程,闪光灯下拍出的图片最容易抠图,下面将会介绍的几种光源下务必在拍摄时注意阴影情况。
使用没有注册的屏幕录像专家实在抱歉。。。
视频战了渣浪,1920*1080分辨率,建议全屏观看。
[media=swf,500,375]http://you.video.sina.com.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114559892_1251297990_aE7nHCtuCWTK+l1lHz2stqlF+6xCpv2xhGu2vlOmLAlQXAyYJMXNb9wG5CzTCcdL83oLHcwydP8i0hgkYKNa/s.swf[/media]
另外,抠图是一个从拍摄环节到处理环节熟能生巧的过程,只要多加练习就可以有不错的效果。
接下来介绍一下阳光下的拍摄技巧
[backcolor=Black] 使用日光拍产品照 [/backcolor]
阳光从理论上来说是最理想的光源,但是因为在拍摄时往往亮度不够,而且会产生阴影、不舒服的反光等问题,它还是没有使用室内闪光灯理想。
同时,因为阳光的角度时刻在变化,所以整个摄影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角度。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可以灵活移动的静物台,比如这样搭一套:
▲椅子+纸板是很理想的材料。
▲然后铺上背景布,可以用床单代替。
▲因为我选择的无纺布不太适合直接当做背景,所以一张挂历是必须的。
PS:毛绒材质的无纺布,或者床单要注意纤维搞得到处都是的问题,实际经验是产品上出现了灰尘会很碍眼,并且后期并不是太容易处理。
▲这样,便于变换角度的静物台就完成了。
实际拍摄效果:
首先注意的是光线的角度,又回到布光上面,比如下面的图片看起来虽然还不错,但是还不够完美:
PS:可以通过阴影了解到拍摄时太阳在哪一侧。
调整角度后,我们就可以看到更多的质感被体现出来:
再来几个利用反射光线提升质感的例子:
因为日光的亮度在大多数情况下赶不上闪光灯,所以在阳光下拍摄图片可能需要调大光圈、延长曝光时间,或者提高ISO。
光圈在上面已经强调过,尽量不要让不需要虚化的部分虚化。
延长曝光时间后要注意相机一定要稳,否则拍出来会感觉撸多了:
[backcolor=Black] 使用节能灯拍产品照 [/backcolor]
节能灯的色温是不需要规范的,因为可以通过软件把色温调整回来,在下一个使用浴霸拍摄产品照的章节中,我会教大家校正白平衡。
建议至少找两个节能灯来拍摄图片。
同样,首先搭建简易摄影棚:
▲当初我使用节能灯拍摄图片的时候,就是图片中的布置方法,一个台灯,另一个自己做的灯座,可以手持方便变换角度。
无纺布/床单+挂历背面用做背景。
▲好吧。。。右手相机左手拿灯的姿势看起来怪怪的。。
拍摄技巧:
因为光源很纠结,所以出现的反光并不会让产品提升质感:
亮度不够,如果选择大开光圈解决问题的话也需要好好掌握,否则不应该虚化的地方会虚化:
一个成功的案例,同时这样的图片抠图也会相当容易:
这样的光源也具有优势,那就是拍摄微距的时候会很方便,直接把灯凑近就可以了,但是要注意防抖:
上面提到的灰尘情况,不好好清理就会这样:
[backcolor=Black] 使用浴霸作光源拍摄产品照 [/backcolor]
- 浴霸的绝对优势,它应该是一个家庭中功率最高的光源了。
- 所以亮度会非常理想。
- 但是相应的,你会感觉有一些难受,比如脖子被浴霸无情地炙烤。
- 这个方法相当怀念,因为426就是从这个光源开始锻炼提升摄影技术的,现在可以很清楚地记起来当时脖子被浴霸烤出水泡的感觉。。。
布置:
▲这个方法简单粗暴,直接把产品放在浴霸下面就可以。
▲因为色温的关系,拍摄出的图片会发黄,我们来通过软件校正。
这里会使用Lightroom进行调整。
它同时是调整黑白色阶、对比度、暗角很方便的工具,与PS搭配是王道,建议大家都来尝试一下。
导入图片,点击修改照片选项卡,然后点击白平衡选择器:
之后在图片中应该是白色的地方点一下,白平衡就可以校正完毕: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有反光的白色上点击。
白色背景、主板上的丝印、标签都是理想的部分,之后,图片的白平衡就可以被修正:
▲然后,我们还可以在Lightroom里面进行一些微调。
比如上面的图片还是有一些偏红,我们可以继续调低色温,或者降低红色的饱和度。
比如黑色插槽部分有一些欠曝,那么就调高黑色色阶,最后处理得到的图片:
抠图处理之后:
▲可以看到,其实简单调整后的效果要比阳光(主要指抠图后的效果)、节能灯的都好,但是放在最后说主要因为这个方法实在太受罪了。
[backcolor=Black] 简单易懂的构图技巧 [/backcolor]
就算光线掌握理想、相机设置合适,如果没有好的构图,图片看起来还是很不舒服,比如我们会经常见到这样的图片:
相对来说,虽然是同样的东西,它看起来就是没有下面这样舒服:
再来:
再举一个例子,很多扩展槽的图片是这样拍的:
但是没有这样拍有美感:
▲产生不同的感觉,就是因为构图与用光的策略有区别。
虽然构图这边是没办法教,更多是自己的感觉,但是对于拍摄产品这种应用,大家只需要记住两个主要会用到的构图方法:
对角线构图法与三等分构图法。
对角线构图法就是有一些角度的拍产品,注意并不是说都要用45°角拍产品。
举几个例子:
三等分构图法:
三等分构图法,也就是把图像横向分三份、纵向分三份,然后让一个比较明显的东西处于三等分线,或者三等分线的焦点上。
同样,不一定要100%符合三等分规则,大致感觉不错就可以,比如上面的插槽照片,PCH散热片就处于三等分的交点上。
先从简单的开始,下面这张图中把手与高亮结束部分刚好处在三等分线的位置上:
然后,是对角线+三等分的综合应用,这张图注意镀金3.5mm音频接口刚好在三等分线的焦点上:
这张是PCH散热片在三等分焦点上:
▲同样,在拍摄时还需要巧妙利用光线与相机的特性,拍出各种具有意外效果的图片,也就是千万不要把眼睛看到的当做相机拍到的。
足控福利,同样采用三等分法,穹妹的脚丫和泳衣的边界就是1/3的位置:
这张则是穹妹的头在三等分交点上:
如果有其他想法,欢迎吐槽,如果需要更多的细节,我会补充。
希望大家都可以拍出养眼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