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Kazakiri 于 2015-3-2 03:54 编辑
深夜后排马克
从头到尾双屏处理,一个屏幕吐槽一个屏幕看帖真是太爽了(拍
1/
JR北海道789系,属于电力机车,02年秋才开始启用的,使用20KV的230千瓦的三相交流电机驱动的一般高速列车,川崎重工制造,最高速度时速145,3动力3拖(3M3T)编组日常最高时速140左右,2动力3拖(2M3T)编组日常最高时速130。没看清车身上的字但是看涂装应该是789-100,3M3T的编组。2M3T是789-1000(好像是07年后的改版)的编组。(其实我不是铁道宅只是喜欢收集数据而已。
另外,有消息说这车(其实叫天鹅号的,好吧这不是重点)会因为2016年3月预计开通的北海道新干线开通而取消,这些车会转移到其他地方继续使用。(就不知道我对那行日文的理解有没有错了。
其实就和天朝这边的地铁或者火车(现在大部分也没有火了)差不多,但是天朝好像都是高压直流+直流电机或者线性电机驱动。
不如CRH(喂
2/
每分钟能排出20ton海水也算是这隧道防水或者排水措施做得不错了,以当年的技术+后来的改进。不过至于贯通误差这个其实不是看具体数字而是看挖掘方式和百分比的,尤其是虽然这么看着2cm差别可是很牛,可是,这数据来源谁说的准呢,因为也没有多少资料查到这隧道是以什么方式挖过去的。由于隧道贯通后还要扩宽所以其实只要不是差到找不着对面就都能纠正回来。(另外其实这隧道是有4部分组成的。1主+2辅+联络道所以24年也不怎么太长啦。
“耗费人力物力还有资金如此巨大的隧道,虽然原来将通过海峡需要的4小时缩短到30分钟,但是代价实在太大。
而修建这条隧道的契机是1954年,5艘青函联络船,因为台风的原因被吹翻,导致1430人死亡这个事故。”
这句话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问题了,这个“代价实在太大”应该放在“导致1430人死亡这个事故”后面。
这隧道除了民用以外还有战用的,说到战用,也没啥代价大不大了。
3/
北斗星号是牵引类机车,可以用电力车头(客运)拉,也可以用柴油车头(货运)拉。跑上野到礼幌是16小时,全程1214.7km(Wiki资料)。1天只跑一趟来回。
不过又是由于北海道新干线的原因,这车在本月14号(2015年3月14日)开始停驶,也许只开不定期的临时班次了。(毕竟是1988年开始使用的列车)
4/
宾至如归的感觉真的很赞
5/
那个机翻,看日语部分还比下面两个好懂,其实是注意屋顶掉雪下来砸中人吧,那写“注意,屋顶有雪”那就行了。虽然用敬语很礼貌但其实作为警示牌倒是不建议用敬语的不知道十一区人民什么想法……
6/
玻璃小制品很赞,不过像我这种粗心的人估计要不会弄丢要不会撞碎吧(如果是空心的话……
7/
最后一张例行的,很赞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