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yuhan426 ParaJ 发表于 2015-6-19 18:37 刚开始觉得好无聊 但是越到后面就越是想看下去 能用16mm胶片拍摄的机会不多了吧 自己有机会也想试试 ... 嗯,我选现在这个专门学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第一年会拍一次200ft,一次500ft的16mm胶片
广海 刚刚看完,感觉缺少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因为上文的简介没看全,事先并不知道是2011年拍的,全程我以为是老片,影片那么清晰我以为是修复的,我自己也说得过去,但是我始终感觉人物所流露的表情和动作都像现代人的。因为我对人的表情动作敏感,能感觉出不同。看完后百度了一下才发现是2011年拍的。我的体会是,电影技术、手法和内容可以模仿,但是每个年代中的人所表露出来的特有的一种东西无法模仿,我不会表达那种东西叫什么,精神面貌?情感?
guanyuhan426 广海 发表于 2015-6-30 00:02 刚刚看完,感觉缺少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因为上文的简介没看全,事先并不知道是2011年拍的,全程我以为是老片 ... 应该说是那个时代的文化,这个基本上很困难了
guanyuhan426 进入专门学校开始学习电影后,听到了意见非常让人兴奋的事情: 我们第一年的上半学期要拍的作品,是200ft长度,无声,16mm彩色胶片短片。 刚刚开始就可以碰到平时根本碰不到的胶片真是太棒了! 因为第一部胶片作品是无声的,加上剪辑也是真的“剪”,所以思路上会和数码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全程必须用镜头语言和表演来表达你想表达的东西,剪辑也没有转场效果,基本上都是闪几下硬切。 非常依赖前期,不过胶片的宽容度和颜色表现很棒,但是胶片走起来就是在走钱,不能像数码一样各种尝试各种弥补。 于是开始找一些古典作品的拍摄方法来参考,为下一阶段的剧本做准备。 在鉴赏途中看到了一部很有意思的作品,作品的名字叫《艺术家》。 这部电影上映于2011年,但是——它是一部无声,4:3,黑白的作品。 之所以用这种表现方式,是因为这部作品讲的是有声电影开始取代无声电影那个时代发生的故事。 在现代看到这样的作品真是太幸运了,这部作品教给我很多经典但是从来没想到过的知识。 比如怎样在全程无声,尽量避免出现台词的情况下,通过镜头的运动和演员的表演以及音乐来表现出内心活动。 怀旧的拍摄方式也让观众融入到了拍电影还不能录制声音的时代。 同时这种表现方式也又一次说明,设备可以很烂很烂,但是有了合适的表现手法和精彩的故事,也可以制作出一部很棒的作品。 强力推荐观看。 百度搜索艺术家就可以: http://www.baidu.com/s?ie=utf-8&f=8&rsv_bp=1&rsv_idx=1&tn=baidu&wd=%E8%89%BA%E6%9C%AF%E5%AE%B6%20%E7%94%B5%E5%BD%B1&rsv_pq=eae409710005eae1&rsv_t=1fb9YfS8mkylkff3iO2Ylot%2B7%2BXb96a1btOBtYTDzwmdpm3vqq5oOaVKuTc&rsv_enter=1&inputT=1653&rsv_sug3=14&rsv_sug1=8&rsv_sug2=0&rsv_sug4=1793